二、设疑诱发

心理学研究指出: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谓问题情境,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才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教好一堂课,单凭开讲激起的兴趣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设疑诱发,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说来,创设问题情境,设疑诱发注意以下几点:1、紧紧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2、难度适中,应注意把疑设在学生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地带,教师输出的信息必须接近学生储蓄信息的临近处,才能产生最强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经历创造性思维的愉快。这也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教

学原则;3、应注意多用形象思维和经验性思维,这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4、在“启而不发”时,要注意设置铺垫,采用“变式”指点思路, 使学生达到思维的彼岸,切忌急于自己做出结论,将学生的智力淹没在“完成教学任务”中。

  1. 揭示矛盾

这是创造问题情境常用的一种有效的设疑方法,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课文中大量的语言现象是一致的,但有的词句本身是矛盾的。教学中抓住这些矛盾,揭示给学生看, 就能激发他们产生兴趣,譬如《孔乙己》一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指出“大约”和“的确”这一对并列使用的矛盾概念,让学生去分析理解体会这一画龙点睛的收笔,就能收到上述的效果。

还有些问题学生一眼看不出,容易忽视,如果在教师启发下发现了,就会兴趣倍增,如《孔乙己》,可在适当时提问,“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当学生惊疑中明白孔乙己只是绰号时,再问“没有名字说明了什么?”探讨下去,学生就一步步搞清了孔乙己的形象并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1. 比较对照

利用对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

《卖油翁》,将陈尧谷的一射二问与卖油翁的一看二答作比较,可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分析把握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文知识从词句段到语言逻辑修辞写作,可比之处甚多。单就文章而言, 同一体裁或同一题材的文章可比,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类同的人物形象可比。

  1. 点化生发

点化,原指僧道用语言启发人悟道。用到教学中,就是教师用事理或课外材料使学生领悟或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语言。生发的本意是滋生发展,在这里是指将文中的思想加以引申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者都能造出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出师表》,说一段刘备“白帝托孤的故事”,分析文言文的词性、词义、疑难句式,讲讲有关词法、句法知识,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讲讲形象分析法、典型化手法,这些都是点化的方法。学习了《愚公移山》让学生加以想象,写作文《愚公移山后》都能巩固知识,开拓思路,收效非浅。

  1. 鼓励质疑

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教书时,曾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组织教学, 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学习茅老的方法。学生提问质疑,本身就是学习兴趣、积极性的体现,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与鼓励,即使问题古怪,也要肯定其积极性,坚持下去,就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学习兴趣、积极性会不断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