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意文学教育的形象性和感染规律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教师应注意文学教育的形象感染规律。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教师必须以课文的字词为媒介,唤起学生的相象,激发其感情,从而获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呢?首先,要利用生动的记叙文描写,把课文的描述再造还原;其次,教学语言应生动、富于形象性;第三,指导学生看插图、图片、录像等引起学生的想象。同时,还必须诱使学生作理性思考,使理性认识与感性形象融为一体。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把握文学的感染规律。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想象同激发其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建立感性形象的同时就会产生感性体验,教师应抓住感情因素,将文章蕴含的感情、老师体验到感情传授给学生并便于其内化为自己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体做法:(一)加强朗读训练。多读的过程就是由字词句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可通过语言体会其思想感情。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二) 反复揣摩体会抒情语言、段落。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结尾是抒情段, 讲完每个故事后也有抒情段,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内容,步步激发学生的感情,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三)创设课文情境。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作者的感情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引起共鸣。例如教《祝福》时,教师可这样导入新课:“当我在黑板上刚写完‘祝福’这两个字时,影视片中祥林嫂那披头散发、手持缺口破碗、拄着树棍充满痛苦、绝望的眼神就会在眼前晃动; 荒山野谷中,那凄凉、悲惨的‘阿毛’的呼喊声似乎伴随着狼嚎在耳畔回荡; 鞭炮声声的除夕,漫天雪地里,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吞掉的特写,令人触目惊心!那么什么是‘祝福’呢?这篇小说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同学们一定很想从课文中寻找这个答案吧?”这样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审美联想,使学生感情与课文相吻合,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主题审美联想,引导学生沉浸到美的鉴赏中去,他们一定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