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要求

应该明确,中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方法,绝不仅仅是去认识一些教科书上的生僻字词,能把历史教科书通读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抓住教材的关键性内容,真正地领会教材的实质。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编“原始社会”的第一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遇到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北京人”。这里,讲了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生产和生活情况。这些,是不难理解的,但其中有一句话是说:“北京人体质的发展, 证明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很难理解其具体的含义,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这句话的重要性了。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教科书所提供的考古资料,深入地领会它的意思,认识它的重要性。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强调指出,今后在阅读教科书时,要注意这种关键性的重要句子,要学会史论结合,透过具体史实去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另外,对于行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中国历史》第一册讲到“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时说:“它以疾风暴雨之势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在讲到“东汉末年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时说:“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 东汉政权瓦解了”。在这些地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推翻”和“瓦解” 的不同含义,当然,对于历史上的一些字的特殊读音,也要让学生掌握,例如,“可汗”二字就要念“克寒”的音;秦王苻坚之“苻”念“葡”音等等。这是阅读历史书籍的基本功,也体现了今后自学历史所需要的重要学风和习惯。

在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历史课的时候,往往还不能够在看过教科书后立即准确地抓住该段的段落大意。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编第一章开始时的第一个自然段,是要说明:早在大约 170 万年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境内就有了人类的生活和繁衍,而元谋人是迄今最早的人类,从那时起, 就开始了祖国的历史。这一段的大意及与下面子目及段落的关系,都需要教师做出示范性的概括,并在文字上不断地加以锤炼、精简,列出课文的讲授提纲,然后逐步地训练学生也学会这样做。如,可让学生先在课文的各个自然段的后面或页旁写出段落大意,并且提炼出一个子目标题内的几个自然段的中心内容。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示范和训练,学生就往往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内容提要,甚至学会提炼出内容的纲目。这样,就可以说, 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历史教科书课文的能力了。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地图和插图,这在学生学习历史中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历史空间,历史课一定要强调学生学习的时空观念。具体地表现在历史地图上,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并要注意疆

界的变化,各个政治集团所控制领域的演变以及自然条件诸如河流等位置的变迁等。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具体地理解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教给他们最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使他们学会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至于插图,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理解历史问题、强调重要内容而放进教科书的,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尤其在视听教学手段还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就更为突出。这些插图,又有文物照片,仿图和作者依据史实而构思创作的等等不同种类。文物照片,就要讲出原物的内容和特点, 如:“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洛神赋图”

(部分)等,都需将其内容、特点以及应进行的评论向学生讲述清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该插图的内容知识,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对于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历史事实而构思创作的插图,则主要不在于欣赏其艺术造诣如何,而是要揭示其内容。如有的教师在讲述《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二章《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一课中的“大泽乡起义”图时,一面让学生看图,一面讲:“陈胜、吴广杀死押送他们的军官,你们看,倒在陈胜左边的两具死尸,就是他们杀死的两个军官,然后,陈胜、吴广慷慨激昂地向大家说:‘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900 个戍卒热烈地响应了陈胜的号召。他们没有武器,就砍伐树木做武器。图的左下方,就有人正在砍伐树木,有的人的手里,只是拿着木棒,而没有铁制的武器;图的左上角,有人举着旗帜,可那面旗帜很明显是把一块布拴在木杆上的。这就是‘折木为兵,揭杆为旗’。再看图里的 900 人,个个袒露右肩,宣誓共同战斗,坚决推翻秦朝的统治。”这样,就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了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爆发时的豪壮情景。

归纳一下,教师努力做到了如上这些,学生阅读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能力就会有所加强,也自然地会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