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语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和运用,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凭借语言的中介来进行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不外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等的知觉和观察;二是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教师语言叙述所引起的想象活动, 二者都与教师的语言分不开,所以历史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教师能否运用好语言这一工具,是能否上好历史课的基本条件。

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教师的语言有以下的基本要求:

  1. 要有历史时代感。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是有关历史的内容。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要运用能够反映历史时代特征的语言,要善于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等不同特点, 使用有历史特色的语言进行教学。怎样使语言具有历史特色呢?一是要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不要把历史上的具体概念与今天的概念等同或混淆起来, 象把“赋税”说成“交公粮”。二是适当地引用原始材料,如史书的记载、历史人物的原话、历史上的诗词歌谣等,以加强历史的真实感。三是不要用现代的术语去讲述历史,象把秦朝时御史大夫的职能说成“看哪个当官的违法乱纪、腐化堕落,就向皇帝报告”,这种把现代用语用于历史讲授的做法, 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贴切的。教师为要能达到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历史特色,备课时就应认真准备,平时要注意对史料的学习和积累,使之不断地融合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

  2. 要准确规范。这是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教师的语言如不准确,学生就会听不明白,所学的知识就容易模糊;教师的语言如不规范,会影响内容的表达。我国古代教学论专著《学记》中讲,“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 罕譬而喻”,就是要求为师的话语要简约而透彻,精微而妥善,举例不多, 却能说明问题。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除了应当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外, 还应力图做到:一是语言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教师在讲史实、结论、概念时, 要有逻辑性,克服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的毛病。例如讲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日益增长时,教师说:“英国在 1853 年运到中国的棉纺织品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一”。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其比例关系不清楚。这里的“全国”是指英国、还是中国?所占的百分比是对什么而言,是指生产总值、还是对华商品总值?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在英国输华商品中, 棉纺织品占了很大的比重,1853 年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占英国输华商品总值的百分之八十一”。二是语言的表述要合乎语法。语言本身有着自己的规律和规范,不注意语法的科学性,势必语病丛生。如有位教师要求看教科书中一页的最后一行时说:“请看书的倒数最后一行”。这就犯了并列重复的毛病,因为“倒数一行”和“最后一行”是同样的意思,合在一起意思就反了。三是用词要准确。语词准确,才能正确表达内容;而用词有问题,会影响和贻误学生。如说:“指南针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的”,就把“发现”和“发明” 的词意弄混了。总之,教师应注意学习语法,掌握词汇,加强练习,提高自己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3. 要通俗易懂。毛泽东同志在“十大教授法”中就指出了“说话要通俗

化”①。教学语言亦要求通俗易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表达的内容。我们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有历史特色,但不是生涩隐晦、诘屈聱牙。教师应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课,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应如此。这就要求一是要用口语,少用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虽较严谨,但不如口语活泼、通俗, 如果教师完全照教科书的用语或自己教案上的行文去讲课,那就会象在背书一样了。二是要深入浅出。要尽量用浅显、贴切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概念, 如对清朝的“总督”,不加解释学生不易明白,如果教师说:“总督是清朝的最高地方长官,管理一省或二、三省的军民要政”,就使学生明白了。为了深入浅出,有时可用贴切的比喻来说明,象毛泽东同志论述帝国主义外强中干的本质时,把帝国主义比作“纸老虎”,就是一个典范。三是少用堆砌的词语来讲课。如果一讲战争场面就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这不但达不到通俗化的效果,而且近于一种言之无物的卖弄。当然,通俗易懂的语言不是庸俗的、不科学的语言。

  1. 要生动形象。教师的语言表述,也应符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有趣逼真的语言,来讲授具体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听起课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对所讲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历史教师更应能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把久远的历史再现。语言的生动形象,从内容上讲,是要通俗、灵活地用词,以及注意选用生动的细节来说明主题;从形式上讲,是注意语言的风采,即语气、语调、语速的正确掌握,使之起伏适当,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当然,生动形象地讲课,不能象插科打诨的说评书。

总之,历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教学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运用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这样才能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