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地点的讲法

(一)形成空间观念

空间和时间、人物一样,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不配合有一定的地理观念,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完整的历史知识。这里有三个问题:①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中包括有必要的地理观念;②使学生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看会制做历史地图,并记忆必要的地名。

  1.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那种认为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是不对的。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有怎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也就会是怎样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地理环境当然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是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续社会发展进程。但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更和发展要比地理的变更和发展快得不可计量”①。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也指出:“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因为“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基于这种要求,在东方各国, “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

①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问题》第 706 页。

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②。很明显,地理条件不但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也影响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在中学历史课中,给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就首先要让学生明了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的基本原理。如,教师在讲课中,结合到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以及推而广之,认识古代河流对于四大文明古国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知道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有影响的很好例证。唐代史学家杜佑在所著《通典》中说:“凡言地理者, 多矣。在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风土”。意思也是说既要了解历史地理,又要观察地理对于历史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关系,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如在讲述 18 世纪的沙俄帝国时,必须了解俄国的西部疆域和东欧一带的地理环境,这样才能解释彼得一世、叶卡特琳娜二世要夺取出海口的意义。同样,克里米亚战争与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攸关;巴尔干、中东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库,也是与它处在帝国主义势力矛盾斗争的焦点有关。近代初期,发现新大陆,寻找新航路的探险家们多出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等国,也是与这些国家地处水陆要冲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联的。毛泽东在论证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时指出,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的侵略、统治中国的缝隙中,可在几省之交界建立“边区”;在

《论持久战》中,谈到坚持持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有利条件时,也指出: 我们是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余地。这也都是表明地理条件对于政治、军事斗争,因而也是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1. 学生要掌握关于地理观念的具体知识。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并准确牢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如“北京人”的生活地周口店;“七·七”事变的发生地芦沟桥等。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有关地理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 如,明朝建立时的都城是南京,永乐帝时迁都北京;辽、金起自塞外,而最后却统治了整个华北甚至中国北方;蒙古、满族各从漠北、东北入主中原, 统治全国,建立了元朝和清朝的全国性政权。这些都须要让学生明了并记忆。古今地名还要注意其对照。如,西周的镐京,是今西安附近;东周的洛邑, 是今洛阳,等等。古代的重要地点,在不同的时期里有不同的名称。如北京一地,战国称蓟,辽称南京(幽州),又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清称北京,1928 年改称北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北京为首都, 又改称北京。南京一地,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元称集庆,朱元璋称应天,后改南京,太平天国时期称天京。这是同地异名。也有异地同名的, 如唐朝、五代时称太原为“北京”,明初曾以开封为“北京”,等等。魏晋以降,多有“侨置”郡县于南方者,更是把北方地名用来称呼南方某处(这跟世界史地上之“新西兰”、“新南威尔士”等的来历相似)。还有一种情形是古今中外译名不同,如我国史书上的大秦即是罗马,骠国即缅甸,身毒即指今日的印度次大陆等。因某些历史事件之重要性,逐渐形成固定的专用名词,这在历史上也时有出现,如,“丝绸之路”,专指汉唐以来由西安经新疆、中亚到西亚、欧洲的商路;“古代东方”、“西域各国”、“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以及今天常说的“西方社会”,“南南合作”等等,都应该有其固定的特指地理含义。凡此,也都应让学生能够了解、掌握,从而真正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64 页。

形成历史课的地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