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一)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意义

第一,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历史读物较多,如,看一些历史专著,阅读中外历史知识的小丛书,以及一些史话式的读物等,但是,它们只能够是学生的课外辅助读物, 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应该明确要以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因为,各种历史专著,都是按照著者的史学观点和一定读者对象来陈述各种历史问题的。它们不是分量大就是缺乏系统性,不适合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而且在观点上也往往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例如, 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及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都是主张西周封建说,尚钺所著《中国历史纲要》则主张魏晋封建说。这些复杂的学术问题, 都是初中一年级的少年们所难于理解清楚的。至于史话式的读物,其体裁写法可以作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借鉴,但是,就目前出版的一些史话读物,亦往往分量过大,有些内容也显得艰深了些,故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依据, 也是不太相宜的⋯⋯而且,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地区性的汇考、单科结业,还是全国性的统一考试,都是以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命题和编写标准答案的依据。这里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的统一要求。所以,中学生必须以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自己学习历史,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主要依据。

第二,阅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的智力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会起着不同的作用。作为历史学科,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看完了一段课文后,稍加思索应该说出该段文字的中心思想。不掌握这种能力,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到大脑的生理活动过程。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一个不善于阅读的人,就不会是一个善于思维的人。所以, 教给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对于他们智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一环。

关于这个问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专门论述过。他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末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①这里阐述的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完全适用于中学历史课。

第三,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就要在学校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独立阅读的能力。很明显,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渊博的知识的。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它首先是大大加快了职业知识的陈旧过程。据统计,18 世纪时,知识的陈旧周期为 80 年到 90 年,

①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年 11 月版,第 67~68 页。

而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周期即已缩短为 30 年,近 50 年内缩短为 15

年,如今,知识的陈旧期更缩短到 5 至 10 年。在美国,还有人认为,1976

年大学毕业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到 1980 年,已经有 50%陈旧过时,到了 1986 年则将完全陈旧。这些说法,可能含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是,其所说的发展趋势是可信的。那么,学生们在校内学习时不具备好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毕业以后的发展上,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于独立地去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以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为基础, 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其它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