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学生的时间观念

  1. 掌握纪年知识。“年代学”是一种专门学问,中学生不必要也不可能深入地钻研它。但是,却应该对于中学历史课本所涉及到的公历纪年、王朝纪年、干支纪年等知识,给予必要的介绍。

公历纪年,世界通用,整齐划一。中学历史课从教材到课堂教学都是以此为主的。我国在中国史上还采用了朝代纪年法。教学中要注意两种纪年的换算。一般的做法是在讲课时,在以公历纪年为主的情况下,必要时加注王朝纪年。如,讲到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 1840 年时,要同时介绍一下是清道光二十年。

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传统用做表示次序的符号,也叫十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是传统用做表示次序的符号,也叫十二支。天干与地支相配,共组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多用来纪年,是我国古人用于纪年、纪日的一种方法。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学生要有这方面的常识,一则当中西历互换舛错时以干支为依归,二则也好懂得某些固有名词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的由来。

学生应该正确地掌握时间术语,如,纪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某世纪,某世纪几十年代等。世纪初叶,指一个世纪的前 30 年;世纪中叶,指

一个世纪的中间 50 年;世纪末,指它的后 20 年。再如,前半世纪(某世纪前半期),后半世纪(某世纪后半期)也应分清。

多少世纪多少年代的“年代”,是一个公历概念,与我国传统概念的“年代”(如“年代久远”)有别。某世纪开头的 10 年,称最初 10 年或头 10

年;10~19 年,称第二个 10 年,不叫十年代;以下,20~29 年,称 20 年代;

30~39 年,称 30 年代;80~89 年,称 80 年代。为什么不把 40 年也叫做 30

年代呢?这是因为“30 年代”是一个复数名词,专指以“3”字打头的那 10 个年份。

必须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讲解某些时间概念。如讲清公历纪年方法,告诉学生,公元是从传说中的耶稣降生那一年起,向后计算的年份。公元前则是指耶稣降生以前的时间。公元前的年代距今越远数字越大,公元后的年代距今越近数字越大。有些问题,不可习而不察,马虎放过,教师应该仔细地给学生交代清楚。如“公元前 8—5 世纪”是指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401 年这四百年(除个别需逆行推算场合,不能有“公元前 5

至 8 世纪”的提法)。再如,“公元前 3 世纪后半期”,指公元前 249 年到

公元前 200 年的大约 50 年间。“公元前 500 年”有时简称“前 500 年”,也

要跟“距今 500 年前”区别开来。中国古代历史上,用皇帝的年号纪元;有

的皇帝换用很多年号,如汉武帝治世的 53 年中,就用了 11 个年号;唐玄宗

有先天、开元、天宝 3 个年号;宋太宗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

道 5 个年号等等。可是,到明清两朝,却是一个皇帝只建元一次,使用一个

年号。近代史上,从辛亥革命以后,用“民国纪元”;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采用公历纪年。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够进一步地有利于形成历史时间观念。

  1. 正确理解时间观念的科学含义。时间观念,有单纯的时间观念和逻辑的时间观念。前者只是记述一定历史年代;后者则是包含每一个历史上的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如 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这个年代,在国内,是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兴起, 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的时候;在国际上,是正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帝国主义召集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的时候。5 月 4 日,爆发了北京青年的反帝爱国示威游行,点燃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的烈火,它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样,把时间与内容结合起来, 所形成的时间观念,便是很有意义的逻辑时间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