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课向学生进行的基本思想教育内容

  1.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从历史知识的特点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应该是历史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既是历史知识本身的内涵,又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科学就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它贯穿在全部历史课程的各章各节教材之中。不论讲授有关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民族的、文化的历史教材,都是可以向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也是进行其它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人类社会前途教育的基础。任何思想教育都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历史课的其它思想教育如果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那么就失去了其科学基础。

在中学历史课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就其基本观点的教育看,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虽然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各具特点,或者是迂回曲折的。但是,人类历史都是遵循着共同的客观规律发展和前进的,较先进的社会制度终究要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历史证明,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也或早或迟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就能够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前途,引导学生往前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为人类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

度。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亦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中国共产党 60 多年的历史,就是为着实现这个伟大理想而团结一心,步调一致,英勇斗争的历史。当前进行理想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进行“四化”建设中,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绝不能够是资产阶级的俘虏,而应该是具有伟大理想的共产主义者。众所周知,历史课是以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动的事实来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课程,而这一规律的了解正是树立伟大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的科学基础。所以,通过历史课,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向学生进行前途教育、理想教育很重要的途径。

第二,阶级斗争观点教育。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历史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都是划分为阶级的,有阶级就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一部人类历史,人们经过多次激烈的阶级搏斗,付出巨大代价,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中学历史课是向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教育的重要课程。

第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教育。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每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时,则是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了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社会历史的前进。无疑的,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观点的教育,在中学历史课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辩证观点的教育。这是中学历史课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历史课,学生受到这些观点教育,就可以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且提高以这些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前所述,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问题。

  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忠诚于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 植根于对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自豪;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信念。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及全体人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知识是充满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的。纵观我国历史,人们从来十分重视以历史知识向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那时候,我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近代一批爱国志士,始终是把研究历史,学习和宣传历史与救亡图强结合起来的。他们以史为鉴, 激发人们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情。龚自珍在《古史钩沉》、《尊史》等文中阐明了历史和民族兴亡的关系。他以周代为例,提出:“史存则周存,史亡则周亡。”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中说得更明确:“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以历史来培养民众的爱国心,在近代一些先进思想家的心目中,是十分清晰的。

中国共产党更是一贯重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把通过历史对人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十年内乱时期,由于青少年的历史知识贫乏, 爱国主义传统教育遭到了歪曲和破坏。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后, 党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地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赵紫阳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

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祖国? 应该热爱祖国什么?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的特征,是根据地域的标志来划分居民, 而不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划分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疆域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固定居住在这个疆域内的居民,称这个国家为祖国。

热爱祖国首先是爱祖国的国土。这是中华民族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国有幅员辽阔的疆域,有锦绣河山,有富饶的森林和宝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和物质生活财富的来源。历史上有过千百次战争,很多爱国志士和优秀儿女,慷慨悲歌,为国捐躯,他们正是为的维护祖国的生存和领土的完整。

热爱祖国同时是爱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人民是祖国的主体。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劳动和斗争开发、保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明,开辟了美好的今天; 各族人民正在继续建设着社会主义祖国的明天。

热爱祖国还是爱祖国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我国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优秀,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世界的前列。

热爱祖国还包含着维护国家的主权,保卫自己的祖国。一个民族,掌握了自己疆域内的主权,才能够形成为独立的国家,人民也才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内生息繁衍。今天,我们热爱祖国,不仅是爱祖国的山川壮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因为祖国今天真正地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祖国, 已经消灭了有几千年历史的剥削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兴旺振兴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前途。今天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向着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前进。

其次,还要明确中学历史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生动的教材,中外古今每个时期, 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它们主要是:

第一,阐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很长历史时期,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处在世界前列的史实。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于世界文明的进步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学历史课要用这些生动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决心立志用自己的劳动为祖国增加新的光辉。

第二,讲明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先辈和各族人民优秀爱国人士,继承光荣传统,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在我国历史上,每当大敌当前,祖国遭到外来侵略时,除了一小撮民族败类卖国投敌外,广大人民和一批爱国志士都是以鲜血和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祖国的,他们的英雄事迹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世界历史上也是这样,象法国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奥尔良姑娘贞德、近现代亚非拉各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英雄和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卓娅、舒拉等爱国英雄。他们的光辉事迹同样谱写了一首首爱国主义诗篇。

用这些史实教育学生,就能够激发他们的阶级仇、民族恨和热爱英雄人物、憎恶民族败类的爱国感情,决心为建设和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奋斗。

第三,讲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各族人民对于祖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共同抗击外来的侵略都做过应有的贡献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等史实,教育学生维护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四,讲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建设、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定决心。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涵义,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这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新中国的诞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和全国人民长期曲折的艰苦斗争取得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必须珍惜革命成果,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保卫社会主义的先进制度。这是当前向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我们的爱国主义与资产阶级民族沙文主义的爱国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共产主义者把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宗旨,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我们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热爱自己祖国的同时,要热爱世界上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各国人民一起, 互相支援,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1. 进行革命传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革命传统是指历史上沿传下来的革命人民的崇高思想、风尚、道德、情操等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历来不能够忍受黑暗的统治,他们总是用革命手段来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同样,中华民族各族人民赞成平等的联合,

    但是却总是以反抗的手段来对待外来民族的压迫。在我国历史上,从陈胜、吴广开始的大小数百次反抗地主和贵族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是我国革命人民反抗压迫和黑暗统治的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及其走狗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过程,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他们为了救国救民,不惜流尽鲜血,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留给后人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中学历史课要充分地运用历史上这些革命斗争的光辉业绩与革命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和榜样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使青少年一代决心学习英雄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和光荣传统。

刻苦耐劳、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光荣传统,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先辈们刻苦耐劳、艰苦奋斗,开发和建设祖国的光辉记录,没有历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创业,不畏牺牲,就没有今天祖国的美丽家园。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①这一点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说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②中学历史课要挖掘这一宝贵的历史教育因素,教育学生继承先民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披荆斩棘地把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

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社会道德,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作风等等力量维护并形成的。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明辨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和虚伪、荣誉和耻辱;科学地评价人们的言行;严肃地对待生活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等等。在历史上,道德观念是具有阶级性的。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道德准绳。如,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①。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②的先公后私思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的为人准则,以及精忠报国的岳飞、正气浩然的文天祥等等的崇高气节,都是属于封建道德范畴。但是它们却是我国人民的可贵历史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品质。对之,我们应该批判地予以继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的英雄人物,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不为淫威所屈的林祥谦;大义凛然的刘胡兰;为革命舍生忘死的许许多多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在他们的言行当中都闪烁着共产主义的思想,表现了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中学历史课通过教材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以这些革命先辈为楷模,培养学生克己奉公,舍己为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学习、劳动和生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纪律,抵制一切落后愚昧和腐朽的封建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和它们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所以“五爱”教育也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