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来决定到底

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这节课中如何运用概述的方法,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教科书等三方面谈些体会。

  1. 概述法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史实都运用叙述或描述的方法进行讲授,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又保持着历史知识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的方法进行讲授, 这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这节课教材内容多,牵涉面广,为了保证教学重点, 完成教学任务,我在以下几方面采用了概述法:

第一,需要讲述某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但不允许全面展开的教材,例如, 百年战争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既要介绍主要内容,又不能全面细讲,于是我采用了概述与叙述相结合的方法讲授了这段教材。象英法王室的姻亲关系、具体的宫廷琐事,只字不提,但要点明“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英王在法国境内的领地”的历史渊源。为了加深印象,我讲这段时运用了历史地图,还补充了一个简单的数字,即:“到 12 世纪中晚期,英王在法国拥有的领地面积, 竟超过法王领地的六倍”!

第二,需要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以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性,但又不能具体叙述的地方,采用叙事性的概述法。例如,讲英国农民起义的原因时, 教材上只提到“战争期间,英国的捐税一再加征。”在这里,教师如不解释, 不足以说明问题,学生会产生“战初不是法国失败了吗?那为什么英国会发生农民起义呢?”的疑问,于是我在这里采用了一个简短的叙事性的概述: “14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法军经过整顿,夺回了一些失地,英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填补庞大的军费开支,英国的捐税一再加征。”这一段概述虽然没有情节,缺乏形象性和感染力,但由于补充了这段,就使前后连贯,把百年战争期间发生的这一变化表述清楚了。

第三,需要对教材中所提出的观点加以说明,但论据不足,又不便于补充,于是我采用了论述性的概述。例如,本课结尾提出百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和英国国王都不断加强王权。两国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根据本课时的教材内容,论证这一结果是有困难的,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时间不必要也不可能向学生指出法王是在得到城市给以金钱和武器的支持下才得以加强王权。英国在百年战争之后,又进行了 30 年的“红白玫瑰战争”,这场封建主之间的互相厮杀几乎消灭了一切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大贵族,这就有利于英国王权的集中与统一。如果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就会喧宾夺主;不讲,又苦于论证不足。于是我就这样进行了论述性的概述,指出:“在百年战争过程中,两国的封建割据势力受到打击。战争结束后,英国和法国国王又不断加强王权,两国都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1. 使用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历史地图科学地反映了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灵活、正确地使用历史地图可以进一步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本节教材在书上印有两幅历史地图,一幅是《12 世纪晚期的法国和英国》,这幅地图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时英王在法国拥有的领地面积远远超过法王在法国的领地, 但这幅图上印的法王辖区部分不易看清。书上的另一幅地图是《百年战争期间的法国和英国》,这幅图的内容丰富,图例复杂,学生不易看懂。我觉得这两幅地图都有必要事先画一张放大的纸图,上课时边指地图边讲述。我把两幅地图合成了一幅,为的是使历史地图不仅表明空间的现象,也能表明时间的现象,也就是表明运动着的现象。我先在下面画好《百年战争时期的法

国和英国》一图图底,并画出百年战争中重要战场的符号、贞德进军路线符号以及标出法、英农民起义的爆发地点等。然后又分别剪出纸片,用咖啡色的纸片表示英王在法国占有的领地,用绿色纸片表示法王的辖区,并把这两张带颜色的纸片贴在底图上。在讲百年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把这幅地图挂出,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 12 世纪中晚期时英王在法国拥有的领地面积(地图上咖啡颜色部分)竟超过法王领地(绿色部分)的六倍!这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在讲战争经过时,我把咖啡色和绿色的纸片揭掉,地图上就呈现出黑色的战场符号,红色的起义符号以及红色的贞德进军符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根据地图上描绘的历史现象的变化发展,具体地感知到历史事件存在的位置和展开的过程,弄清各个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较切实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事件。历史地图的这种变动性,正是它区别于地理地图的最重要的特点。

历史图画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写照。运用历史图画, 可以加强学生的形象观念,借以了解历史的面貌和本质。我根据这节课的重点,选用了两张图画,一张是反映专门事件的,一张是表现历史人物的。《瓦特·泰勒和国王谈判》是属于历史上专门事件的图画,我在展示这一图画时, 先做了一般的概括描述,说明图画的题目和它的主要内容,指出这是第一次谈判时的情景。然后叙述图画的背景。告诉学生“6 月 14 日清晨,国王来到迈尔恩广场,图的左边是国王和他的随从,农民起义军以战斗行列聚集在广场的右侧。”之后指出国王和泰勒在图中的位置,着重描述泰勒“身骑白马, 手里拿着写有农民要求的纸卷”的形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我要讲述的主要问题上来。这时,才又说明图画中的详细情节:“泰勒提出了农民的要求:废除农奴制度,规定低额货币地租等。”最后进行分析概括,揭示问题的本质,指出“国王假意接受,一部分富裕的农民受骗,离开伦敦四散回家了。”通过对这一图画中正反两方的描述,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贞德进入奥尔良》是属于表现历史人物的图画,我在展示这一图画时,先描述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接着按照贞德的衣着外貌进行描绘:“换上男装”、“戴盔披甲、腰悬宝剑,手执长矛,跨上战马,率军向奥尔良进发。”然后,紧密结合奥尔良之围等重要活动,表现了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的正义性和重要性。结合历史图画讲述,给学生提供了历史的生动情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1. 指导学生运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读物。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要精读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而且在讲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我在本节课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看书:第一,找出教材重点:在讲百年战争的背景时,我让一个学生朗读课文

中关于英法双方争夺领地的一段,然后要求他找出这段课文里最能概括出双方爆发战争原因的一句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掌握这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教材的重点所在。

第二,概括教材内容:在讲法国农民起义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法国农民起义”这一部分课文,要求学生在默读时在书上划出这次起义爆发的年代、地点、领导人和简单经过,几分钟后让一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可以看着书回答,但在答简单经过时不准完全照书念。目的在于逐渐培养学生掌握

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范围、地理区域、人物活动的情况,提高学生理解和概括教材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理解教材结论:在讲法、英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时,由我来朗读教材上的有关段落,让学生边看书边划书,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分析概括, 进行阐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思考教材总结历史事件的具体提法,学习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对结论的分析,或是概括出正确的结论。

第四,提炼教材要点: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布置了一道选做题(对历史感兴趣而又有余力的学生作),要求学生课后先仔细看一遍课文,然后通过板书上的七个年代来思考每个年代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之后再看一遍课文,最后要求能离开教科书进行复述,在这里,我对学生回答的具体知识和应提炼的要点做了明确的规定,让学生在全面掌握本节教材的基础上,搞清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抓住教材的要点,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学生读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