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有计划性,应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一般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教师就应当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过程,按照教材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严格地说,教师在开始教学以前, 就应当把全部教材的所有概念都掌握,把每个概念的形成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之中,对于某一概念

应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开始接触,什么地方初步形成,什么地方进行加深和充实,什么时候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全部涵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历史概念,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通过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学生对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认识资产阶级革命一定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这一本质特征。至于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这一概念,则应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加以认识。最后,通过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革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有民族独立运动的性质,只有这个时候,学生对于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概念的认识,才会是比较完整、比较深刻的。又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概念的形成,教师首先要依据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把许多不平等条约按照时间顺序串连起来,找出有代表性的三个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弄清各个条约的历史背景,条约的内容、后果,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把“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贯串起来,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个复杂的历史概念。

有计划地形成概念,还体现在讲新概念时注意复习与其有密切关联的旧概念,如讲新三民主义时,可让学生回忆、对比旧三民主义。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可引导学生回忆、对比抗日战争时期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样,就能使学生比较准确、比较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且不致混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