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历史人物的讲法

一部人类历史,记录了人们世世代代从事各方面活动的历程。“‘历史’ 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在历史课中如果不讲人物,学生就不能学到具体而生动的历史知识,见到的就只能是抽象的社会学公式。人物和时间、地点一样,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之一。不言而喻,讲好历史人物, 对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动地讲述历史人物的活动和思想,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古今中外哪一段历史,都有众多的历史人物,每一个课时,往往也要碰上几个到十几个历史人物。课堂教学时,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不能够只是满足于提出几个抽象的人名,而是要讲述他们的具体事迹(活动和思想),并且努力塑造出生动的活的形象。

具体方法有二: 1.“以事带人”。这是历史课讲述人物活动的主要方法。以“淝水战争”

一课为例,在讲课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按照年代的顺序,结合地图,有头有尾地叙述这段历史的发展过程、来龙去脉,同时,连带着讲述苻坚、谢安、谢石和刘牢之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形象。

首先,讲述苻坚进攻东晋前的准备和骄傲轻敌思想。公元 383 年,苻坚在暂时统一黄河流域以后,认为自己可以一举吞并江南,便在长安太极殿大会群臣。苻坚提出进攻东晋的想法,遭到包括他弟弟苻融在内的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都认为东晋虽然微弱,但还有一定的力量,未可轻图;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可是并不稳定,假若出兵远征,内部会发生变乱。苻坚非常自信,他听不进臣下的意见,以为自己有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力量雄厚无比, 最后终于下诏大举进攻东晋。在进军的路上,苻坚骄傲地说:“我带领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把马鞭子投入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很明显,前秦军队是一支十分狂妄的“骄兵”。

然后,讲述东晋方面的情况。当前秦军队进攻的消息传到东晋后,朝廷上下十分震恐,独有宰相谢安比较镇定。谢安为了安定人心,甚至不让外面的军队入援京师,表示:朝廷有力量,一切都已处分安妥,兵甲无缺。接着, 他部署有勇有谋的战将谢玄、谢石和刘牢之率领 8 万军队迎敌。东晋军与前秦军夹淝水而阵。

最后,讲述淝水战争开始后的情形:谢玄要求前秦军队稍退,让晋军渡河决一死战。苻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击, 答应了谢玄的要求。不想,前秦军队一退,内部就大乱起来,再也不可收拾。晋军乘机渡河追击,秦军大败溃逃。秦军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狂奔,不敢停息。苻坚逃回北方,部下只剩下 10 多万人,东晋乘胜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

结尾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这时谢安正和客人下棋,他接到胜利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18~119 页。

捷报后,不动一点声色,继续将棋下完。客人问他,“战况如何?”谢安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们已经把秦军打退了。”可是,客人一走,谢安就再也忍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进屋时连屐齿给门槛碰断了也不知道。

经过教师用“以事带人”的方法这样讲述以后,学生对淝水战争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苻坚、谢安、谢玄等历史人物, 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以事带人”的方法组织和讲授教材,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应该做相对的集中讲述,给他们一定的笔墨,不要只是在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略提而过,名为“以事带人”,实际见不到具体的人物形象。

2.“以人带事”。中学历史课本不是采用以写人物为主的纪传体裁,而是采用通史体裁编写的。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讲授人物的基本方法,是“以事带人”的方法。但是,这一点并不排除,在遇到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与某段历史发展过程关系十分密切时,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进行讲授。如“屈原和楚辞”,“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等文化史课题,在讲授时,就完全可以采用突出个别人物的活动,结合着讲述文化发展成就的方法进行讲授。讲述政治史教材时,对于个别历史人物也是可以这样做的。例如,《历史教学》1962 年第 4 期,北京二十八中的陈毓秀老师在《上好一节历史课的点滴体会》一文中,介绍了她讲授“商鞅变法” 一课的经验。她采用的就是“以人带事”的方法。陈老师写道:

“我基本上是按照《史记·商君列传》的内容进行叙述的。我讲了秦国落后于东方各大国,各国瞧不起秦国,秦孝公发愤图强,下诏求贤。我讲了商鞅入秦求见,商鞅和秦孝公几次谈话的情形。第一次秦孝公打盹发怒;到第四次,商鞅提出使秦国国富兵强的办法,孝公才和他促膝而谈,而且谈了几天。我又讲了变法实现以前和贵族的辩论,商鞅的‘立木为信’。我讲了第一次变法内容和变法后公子的犯法及受处罚,而人民则从“‘三年便之’ 到‘十年大悦’。讲到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第二次变法)。讲了支持变法的孝公死后,太子即位,贵族处死商鞅的过程。最后指出,商鞅虽然被旧贵族杀害了,但是旧法已经不能重复,贵族的势力在变法过程中已经被打了下去,封建地主的经济政治地位已经巩固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为以后秦灭六国,开始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

陈老师在这里集中地讲了商鞅这个历史人物,同时带着讲述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这样讲就使得历史人物(商鞅、秦孝公等)的形象更加完整,更加生动了。

使用“以人带事”的方法讲授历史,不等于讲授人物传记。讲人物活动时,必须紧紧围绕着这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与这段历史发展无关的材料,尽管非常生动,也要割爱,尽可能地删去。

使用“以事带人”或“以人带事”的方法讲述历史人物,都应该结合着课本,通过人物的语言、著作、衣服、打扮,刻画他们的形象和精神面貌。例如,讲唐太宗时,可以引述他引用古人说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说明他惧怕农民起义的思想。讲北宋初年王小波起义时,可以引述王小波对起义农民说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话,刻画出王小波对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决定通过起义

均平社会财产的思想。讲南宋抗元斗争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时,可以引述他的

《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说明他至死不降元朝的民族气节。讲明末农民战争领袖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时, 可以告诉学生,李自成进城时,穿着一件粗布箭衣,戴一顶毡笠,说明他仍然保持着普通农民战士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讲述人物活动、思想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人物的画像、关于人物的文艺作品等资料,加强历史人物的形象。

这样既有了人物的活动、思想,又有了画家、文艺作品对人物的描绘, 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