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学历史教科书

(一)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沿革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按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原则和内容要点,进行选材、编排和撰写的。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是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以后开始编写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由我国学者自编的历史教科书,是 190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夏曾佑编本。夏曾佑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是康、梁维新派的成员,他的这本书初创了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格式。书中把我国历史分作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大致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几个方面分别叙述,初步打破了旧的封建史学体系。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又陆续出现了一批用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比如,由文明书局出版的章嶺的《中华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庆年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等等。这些历史教科书从观点和内容上比之以前又前进了一步,开始了对历代农民战争的重新估价,同时也注重了民族史的部分。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同时使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也出现了崭新面貌,涌现出了第一批用白话文撰写的中学历史课本。其中影响最大、写得也较好的有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金兆梓的《新中华初级本国历史》和顾颉刚等编著的《初中本国史》等;世界史读本则有陈衡哲编写的《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等等。这些历史教科书,不仅观点新颖,而且注意到了可读性,写得浅明生动, 书中还附有各种有趣的历史插图,以加强课本的趣味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从体例和形式上,更臻完善的时候。无论从插图方面,课后的练习题方面,年表图表方面,都比以前大大地丰富了。尤为突出的是,这时候出现了一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历史读本,如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华岗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以及在陕甘宁、东北和华北等各大解放区通用的叶蠖生等编写的各种初、高中临

时历史课本,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 1956 年到现在,一共通用过三套中学历史教材。这三套中学历史教材,都是由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的,所以称为“统编”教材。在各套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组织了一批富有经验的历史专家和历史教材编写工作者直接参加编写,而且还特约了史学界知名人士给予审查。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吴晗等,都对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提出过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我国解放后新编过四套中学历史教科书,各为 1956 年本、1962 年本、1978 年本和 1986 年本。其中 1962 年本由于种种原因,只在部分学校试用后便被迫中止了。十年内乱时期,历史课处于停顿状态,当然谈不上教科书的编写问题,1977 年开始,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重新组织编写了一整套中学全日制十年制的新教材(1981 年改为“初级中学课本”和“高级中学课本”),中学历史教材是其中的一种,现行历史教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修订编写的。

教科书是教师讲课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科书和教师,这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把中学历史教学活动比作一台戏,那末中学历史教科书便好似必不可少的脚本,而历史教师是演员。演员对脚本是需要仔细琢磨、认真设计的,同样中学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科书也应当既深且透地掌握,尤其是对于教科书的精神实质,对一些基本观点的提法,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褒贬,更应当认真地思考和体会。为什么课本上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有什么道理?历史教师都应当深透地理解它。只有这样,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编写原则和在教学上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才可能自己作出比较合乎科学的客观的答案。

中学历史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严格遵循教科书的规定,科学地使用课时。教材中各课的比重和分量,都是经过了统一安排的,有的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规定,有的则经过了教材编写者对整册课本的通盘考虑。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心中必须有一个全局观点,不能因为个人的兴趣或某种原因而任意增删。第二,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双百”方针的问题。“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我国繁荣科学和文化的一贯方针,在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中, 也要贯彻。实际上,现在统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是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例如,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采用的是郭沫若的看法,这是经过自 50 年代以来各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学术争鸣以后,在这种意见得到了学术界大部分人赞同的情况下,才予以采用的。它本身就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是,中学历史教科书,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真实可靠的历史科学知识,不可能把各家意见都罗列到课本里,那样做势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历史教科书里只写一种目前较为稳妥并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看法。这一点希望历史教师能够理解。第三,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教科书要认真钻研,仔细推敲,尤其对于课本里一些关键性的提法,更要反复地体察。比如,为什么把战国、秦汉时期标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为什么把秦王朝标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再细一点: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各又包含什么历史内容?都是很值得认真体会的。当然,我

们也主张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讲清楚课文所要求的内容之外,可以适当地介绍目前学术界的某些不同意见。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多参考一些教科书以外的资料和历史著作,用以和教科书参校,加深对于课本的理解。另外,教师对教科书上的插图、历史地图也一定要弄清弄懂、目前已经有不少这方面的课本插图说明,都是可资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