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褒贬功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在历史课中,如果只是叙述人物的活动和思想,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那还是不够的,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物的功过是非,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一般采用“寓论于史”的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只就史实所及,把对人物的褒贬寓于其中,教师并不外加一段什么评论。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中,苻坚、谢安、谢石、刘牢之和商鞅等人物,就是在叙事当中已经寓意了评论,教师并没有专门再去评论他们。这也可以说是孔子作《春秋》“寓褒贬,存善恶”的“春秋笔法”。

有的历史人物则是在叙事完毕以后,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一下,给他以一个评语。如讲完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人物的事迹,最后说一句: “某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某某是杰出的爱国将领”等等。这种评论虽然简单,但是与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联系起来,非常恰当,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从感性深化到理性,获得更加完整的印象。

对于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是在评价上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岳飞、左宗棠和拿破仑等,教师有时也可以在讲述完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后,专门用一定的时间给他们以分析和评论(或组织学生分析、评论)。这很象是《史记》中司马迁采用的“太史公曰”的方法。但专门评论,一定要建立在前边“寓论于史”的叙事基础上,否则就会流为泛泛的空论。这种方法虽然不是中学历史课中评论人物的主要方法,但是如能适当的采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却有很大益处。尤其是高年级的历史课中,应该适当地加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