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

时间观念对历史科学的重要性,早就为中外史学家所注意,从古到今, 一般的史书都是按时间先后即按照年代发展顺序编写的。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在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战争过程的前因后果,就是按照年代顺序写的,并以年代贯串全书。我国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

《资治通鉴》,也都是按编年体成书。《春秋》是按年、季、月、日的时序来写的。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仍是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为了克服在编年、纪传两种体裁中,史事容易遭到切割分散的缺点而创造的,从头到尾写一历史事件,以求它的连贯与完整的体裁。它排列事例,同样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近现代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使人们感到传统的写法很难充分体现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制约和历史过程的复杂、多变,于是有了“同时代法”的提倡,即在大的时间区段内,分章阐述同一时代各地区、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历史过程,较能体现客观历史面貌,有助于人们从本质上认识历史。有人把这叫做“章节体”。中国历史教科书,就是采用的这种体裁。世界历史课本,究其根本,也是按时间、年代讲述历史的主要大事,用有代表性的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反映整个世界历史的轮廓和发展。不言而喻,按照时间、年代的顺序讲授历史,是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所必需的。试想,如果一部历史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学生就必然学不到正确的历史知识,而只是一些破碎、零乱的史料,根本无法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斯大林领导下的联共(布)中央, 于 1934 年做出的关于“各学校讲授本国历史的决定”中明确地指出:必须“按照历史年代次序叙述历史事件,同时使学生必须牢记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年代月日,这是学生们巩固地掌握历史课程的决定性的条件。” 这个基本精神,至今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方法阐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顺序,阐明某一事件自身前后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讲清时间概念,使叙述的历史在严格的时间顺序中进行。在课堂上的具体做法,可以一面由教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91 页。

师讲述史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一面把简要的年代写在黑板上;一堂课讲完, 黑板上自然形成一个简单的大事年表。课堂复习巩固时,教师再回头照应年表,把年代与知识结合一起,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讲“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板书年代与提纲如下:

19 世纪 中国国内情况和国际情况。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1839 年 林则徐到广东。

6 月 3 日 虎门销烟。

1840 年 6 月 战争开始。

1841 年 1 月 琦善签订“穿鼻草约”。

2 月 关天培在虎门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壮烈殉国。

5 月 奕山到达广州。英国侵略军占领四方炮台。

5 月底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8 月 英国侵略军进攻厦门、定海。葛云飞等三总兵壮烈牺牲。

1842 年 6 月 英国侵略军攻占吴淞。陈化成壮烈牺牲。

8 月 英舰开至南京江西。《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这样,学生对于中英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就会清清楚楚,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