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和回答历史问题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来看,中学阶段的记忆力,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忆的学习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几乎多四倍,比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多一倍多,达到记忆的“高峰”。从 16 岁至 18 岁,青少年的记忆,就进入其发展的“全盛”时期。很显然, 在中学阶段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是很重要的。记忆也是组成学生智力的一个基本部分。作好这项工作对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还有特殊的意义。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记忆的目的,提高他们对于记忆内容的兴趣,进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这三点, 可以说是记忆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对所要记忆的材料进行综合、比较,以提高他们记忆的准确性;按照艾宾浩斯定律科学地安排复习计划;进行“试图回忆”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对所要记的内容,进行诵读和默读,然后进行试背,查出遗忘的地方,再重点地进行复习。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不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记忆素质。

但是,绝不能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的“最佳”期,就让学生一味地去死记硬背,甚至让学生把六本中学历史教科书都背诵下来。那样做,不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而且是十分有害的,甚至当时还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感,影响了记忆兴趣的养成。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应该如何记忆呢?总的来说,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的学生象背诵语文课中的范文一样来背诵历史,显然是不对的。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会降低学习质量,最后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死知识,甚至出现记忆混淆,效果是不可能好的。例如,一般说,《中国历史》第三册,讲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第一章第三节“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学生就很难记忆。而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半殖民地?什么是半封建?”之后,再结合着《南京条约》及其两个附件的内容来理解记忆,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了。

当然,即使是理解地记忆,其中也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内容需要强记或者说“机械地”记忆。例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就需要强记。象赔款的数字(2100 万元)、“开放五口”的具体地方等,都是必须机械记忆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还可以选用编口诀或简化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提

高记忆能力。以《南京条约》及其两个附件来说,就可以简化为: 赔款二一,开放五口,

派驻领事,协停关税, 割让香港岛,租地造屋,

领事裁判,片面最惠。这几句“顺口溜”在他们回答问题时,再加以展开,变为较详细的叙述,就可以了。关于中国的朝代顺序,我们也可以编成如下的口诀:

黄帝尧舜夏商周,归秦继汉三国战。两晋南北隋唐续,五代宋元和明清。

为了防止学生们把历史知识记混,教师还可以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或对比。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讲“戊戌变法”时,有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内容是三个方面;讲到“辛亥革命”时,又有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内容也是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这两处比较容易记混,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综合比较表的方法,把二者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其不同的特点。这时,学生对二者的理解和记忆就会准确得多了。

在学习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因在《中学历史课的复习和考查》一章中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学生以口头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回答历史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检查,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有效过程。语言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语言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所以,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历史课的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问题,应该首先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在回答问题时,还要要求学生语言简洁,合乎逻辑,吐字清晰,声音宏亮。对于那些胆小,不敢在大庭广众之前大声说话的学生,尤要着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的进步。关于口头、书面回答各种类型历史题目的具体要求,读者可参看本书“中学历史的复习与检查” 一章的有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