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共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制订了三套历史教学大纲。这些历史教学大纲都无一不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时代特点。

第一,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地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1963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和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我国历史教学的目的,最主要一条,是为了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根据这一目的和任务,1980 年的《大纲》更明确地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向学生进行四方面教育,即:“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①这些思想教育怎样进行呢?这就必须形成一些具体原则,反映到教材编、章、节的安排中和教材内容的选材上, 反映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方面,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 中学历史教学还具有本身的特点:它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历史内容来进行思想教育的。因此《大纲》规定,在进行上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应用空洞的说教,而必须是用丰富的历史史实的讲述来借以达到目的。

第二,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1980 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要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历史科学的

①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 年第一版。

理论。”这就是说:(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分析阐明的一些基本观点,应当反映到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历史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观点和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学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学说,等等。目前,中央提出了四个“坚持”,其中的一条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显而易见,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关于历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这一点,无论是历史教材编写者和历史教学工作者,都是不能丝毫予以忽视的。(2)同时,也决不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机械地片面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和对个别问题的结论。众所周知,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不断发展的。几十年来的世界和我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当根据新的情况,把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中,以指导我国的历史教学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虽然目前学术界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但是,它却始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不可分割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就是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再细一点说,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地是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五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人类社会,从宏观角度来说的。具体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还各有其特殊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认识。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材中,必须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出来。不然,就反映不出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特征,就会把我们的思想教育一般化,和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一样,达不到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理,它指明:全人类最后都将走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这是我们几代人共同追求的伟大美好的理想。正由于有这一理想,我们从事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意义,我们的“四化”建设事业才有动力。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又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阐明这一点,对于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将会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一直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附着于经济基础的。而经济基础中,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用适当的篇幅叙述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在教材的各章各节,都提到了石器、青铜器、铁制工具的发展,农作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和手工技艺的进步,等等。但是,还应当同时看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集中地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点, 也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在历史教材的编写中,在历史教学大纲的文字中,必须要体现出来。在目前通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对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的叙述和评价,就体现了这一原则。现行教学大纲中所述的:“陈

胜、吴广发动的第一次农民战争,反对暴政,争取生存,推翻秦的统治,推动了西汉的经济发展”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化。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现行《大纲》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一观点业已为几千年来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所证明。一部人类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首先, 人民群众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直接参加者,物质世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都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历史上杰出的个人在顺应群众和历史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有利于历史发展的事业,但是,他们却没有力量创造出整个历史,相反地,假如他们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企图逆转历史的潮流,其结果就只能够被历史潮流所淹没,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群众和历史会照样前进。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其次,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常常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我国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变革的成功,最终是新兴地主阶级在广大奴隶、平民的支持下向奴隶主斗争的结果;英、法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斗的结果,等等。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坚持了上述观点。在大纲规定的各段历史的内容要点部分, 包括中国古代、近代,世界古代、近现代,都是把人民群众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各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以及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帝和反殖民主义压迫的斗争等,作为各段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来加以叙述。中国古代几次重大的农民战争,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部分,都安排了较大的篇幅进行教学。

第三,我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保持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其它国家不同的一些特色。比如,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我国一直在物质文化上处于世界的先进之列。因此,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便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广阔的天地。这些,相应地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都有较大程度的反映。又比如,我国地大物博,拥有 960 万

平方公里的国土,共有 29 个省、市、自治区,各个地方都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由此,我国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有相当的比重,对此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也是有所反映的。再比如,我国拥有 50 多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教材的编写中,也必须考虑这一特点。在现行的《大纲》中,规定:“各民族对祖国都作出了贡献。中国历史要叙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体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在大纲的内容要点安排中,是表现得很为充分的。如,在秦汉时期, 匈奴、西域、羌族都设了专目;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列了专节; 两宋时期,辽、宋、西夏、金王朝是并列叙述的,等等。特别是,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近百年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此,在近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部分,一定要大力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领导下的人民的英勇斗争。因此,在从1919 年到 1949 年这一段历史上,中国革命史的部分,必然地要占着比较大的篇幅。

第四,《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还规定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古今中外教材

的比例、内容和范围。

我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体系,共分为六个部分。其实也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二两部分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三、四两部分谈“教材的安排”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主要就是讲到历史课在中学各年级的课时安排、中外历史讲授的下限和古今中外历史的分配比例,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等等;五、六两个部分是中学历史课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外历史的具体内容编排和课时安排等等。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其各类历史的编排体系,是按照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安排的: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一编为原始社会,第二编为奴隶社会, 第三编为封建社会,中国近代部分是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又分作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世界历史分为古代部分(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部分(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部分

(十月革命以后)。这分别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体系。我国现行教材所以采纳通史体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有助于更好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