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关系

中学历史教学处理好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关系,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更多地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内容,同样属于教师备课与课堂教学当中,需要予以认真考虑的。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亦即阶级分析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69 页。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引者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18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 26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82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 801 页。

方法。“到现在为止的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都是不断更替地由一些社会阶级统治和战胜另一些阶级的历史。”②正因为这样,在讲授人类原始社会以后所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掉社会划分为阶级,并始终存在着阶级斗争的事实。比如,“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存在的事实和他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①的事实等。然后,用阶级观点去认识和分析这一人类历史进程。如中国历史中,商朝的“人殉”、“人祭”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如“三家分晋”、商鞅变法等);秦汉以后的土地、赋税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等。世界历史上的梭伦改革、斯巴达克起义、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只有用阶级斗争观点看待和分析这一切,才可以使得对于历史的认识如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精确。

坚持阶级观点,还表现在对于历史动力的认识上。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点在中学历史教学里,诸如讲到西罗马灭亡的原因;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中国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等时都是非常清楚的,只有这些阶级斗争才是推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阶级斗争是贯穿人类历史上的一条红线,也是历史教学剖析人类历史时,需要使学生牢牢掌握的历史基本线索。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其次,中学历史教学也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

历史主义要求人们在观察历史时,不要割断历史,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去考察历史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的:“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斯大林也讲过:“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显然,没有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使历史科学不致变成偶然现象的糊涂帐,不致变成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②

坚持历史主义态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事例很多。如,对于奴隶社会替代原始社会,一方面要指出阶级剥削与压迫的产生,奴隶制的残忍之极, 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③奴隶制的出现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同样,对于历史上的战争也是如此。列宁指出:“我们认为必须历史地(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各个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象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

② 《列宁选集》第 1 卷,第 8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1 页。

①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512 页。着重号是列宁加的——。引者注

② 《列宁主义问题》1964 年版,第 63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220 页。

的发展,⋯⋯”④还有诸如对西欧的中世纪、新航路的发现、资本主义早期充满血腥气味的原始积累和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等等,也都是只有坚持了历史主义的态度,才能够给它们以历史的考察,从而得出科学的评价。

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是完全统一一致的,并不能够将它们分割开来。阶级观点已经包含了历史地考察人类社会的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而历史主义的尊重历史,要求把一切社会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主要的也是要尊重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社会问题提到一定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说:“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以便首先了解,在这个具体环境里,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①显而易见,历史的客观内容,首先和主要的是说的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内容。

但是,阶级观点是从社会的阶级存在和斗争的事实出发的,历史主义却是从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联系的事实考虑的,两者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更加自觉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做到对一切历史问题,既坚持阶级观点,又贯穿历史主义,而不要割裂开来。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主观上要坚持阶级观点,而忽视了历史地观察、分析问题, 或者要贯穿历史主义,但是却忘记了阶级分析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这正是目前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历史教学,应该引起注意,从经验教训中,加以不断纠正的问题。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还有一些关系应该加以研究而予以注意,如宏观教学与微观教学的关系,对待历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关系,传授历史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历史教学任务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教师讲课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普遍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历史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本书其它各章中,或有涉及或是专题论述,本章就不再重复了。这里所讲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 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关系,是理论性比较强,而又于教学实践中时时遇到, 且大家颇有分歧的几个问题,本书特设专章论述,以期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