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概念的形成

历史表象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础。在认识过程中,经过能动的飞跃,就可以把历史表象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历史概念。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分析、综合与概括。分析就是在思维的活动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而加以认识。综合、概括就是在思维活动中, 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综合、概括是以分析为基础的。分析又是以综合、概括为归宿。

分析、综合与概括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时,对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个别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做出必要的概括,就可以形成一个概念。如讲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掌握法国革命前夕沉重的封建剥削这一概念,除了要介绍一些农民所负担的典型封建义务之外,可以利用教科书的插图《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漫画进行说明:僧侣和贵族骑在一个年老的农民身上,农民被封建重负压得弯腰曲背; 在农民的土地上,鸟在啄食庄稼,兔子在吃禾苗,可是这些都是贵族们的猎物,农民不能伤害它们。然后,经过进一步地分析概括,就可以总结出农民当时所遭受的沉重封建剥削,从而形成这个概念。但是,某些概念,却只有当学生对它所包括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掌握,并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后,再经过综合、概括,才能够形成。如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课题,对德、日、意在欧、亚、非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以及苏联、中国和全世界各国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等等情况,都做了介绍和分析后,才可以综合这些史实,帮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故期间,世界各国人民曾经组织了强大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反抗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各国人民反抗德、日、意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从而形成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概念。

许多复杂的历史概念是需要在丰富的史实基础上,通过分析和综合,然后形成历史概念的,如“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历史概念的形成,就要先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各有关方面的情况,如军事力量的对比,中国弱,日本强,两国人力物力情况,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是大国,日本地少、物少、人少,是小国;此次战争的性质,中国方面来说,是反侵略的、进步的、正义的,日本则是侵略的、非正义的;从国际援助看,中国得道多助, 日本失道寡助;最后从战争发展看,中国能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经不起长期战争。根据以上情况,综合中日双方矛盾的各个侧面,可以得出结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要根本改变中日双方敌强我弱的

局面,需要一定的时日,所以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1. 比较和对比。所谓比较,也称比较类比,是指同类相似的历史现象, 比它们大同中的小异;对比是小同中的大异,甚至区别根本不同的概念,所以比较和对比,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单元教材中同时存在许多同类的历史现象,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明确地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特点,便可以明确这些历史现象的共同本质和它们的不同特征。如讲授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个课题时,可以通过讲述垄断组织的形式、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特征的概念:即各国帝国主义的共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各自的特点,形成下面的概念:英国是殖民地帝国主义,德国是军事的、容克的、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等等。

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 但更多的是在复习课中进行。因为平时教学主要是讲清史实和分析史实的因果关系,不可能对许多史实做系统的比较和对比。当然,这两种情况,又是互相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如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大起义,在日常授课时, 可以对每次起义进行具体分析。至于三次起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就需要在复习课时再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三次农民大起义就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

  1. 谈话法。学生参加了谈话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就会觉得是由自己思维获得的,因而加深了印象,如空想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概念,理论性很强,学生较难掌握,但教材的安排比较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进行具体分析以后,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2)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重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什么说这些思想是空想的?(4)马克思主义者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谈话得出结论,形成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阐明并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概念,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工作。有的

概念比较简单,如山顶洞人、黄巾起义、印度种族制度、梭伦改革等,在教科书中一般都集中地作了阐释,或下了比较简明的定义。这些概念,一般都可在一、两节课内,由教师稍加分析即可形成。有些概念,如统一战线、机会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就比较复杂,教科书往往没有作出集中、明确的说明,只是在不同章节里分别有所揭示,往往需要有计划地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有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又是历史教学中必须涉及的重要概念。它们的形成,不能单纯靠历史课,还需要借助于政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