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复习历史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历史课的复习,有下列几种方式:即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总复习。

  1. 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靠课堂上的时间,课下学习的时间很少。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堂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以前,复习旧知识。一般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主,有时也需要复习更前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如,高级中学《世界历史》课本的编写,是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就每个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分别叙述,这样节与节之间的教材内容就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讲授时就需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如讲近代部分的第十一章是“美国内战”,它的前一章却是“农奴制度的废除和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与本课题无关,教师讲新课时,可通过提问或概述第四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将它们联系起来,导入新课,这样就可以把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听讲时,就不觉得突然了。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程度拟定问答题或复习提要。这种复习,通常是在综合课上进行的。

另一种,是在讲授新知识时,联系旧知识,进行复习。其方法是:第一, 联系已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如讲《郑和下西洋》时,联系前面讲的《宋元时期的文化》及《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课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郑和远航的背景和条件。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李自成起义时,可以联系到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提出过的战斗口号和纲领,使学生通过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提出过的战斗口号和纲领,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李自成起义的理解。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如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再一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即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 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利于记忆。

  1. 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却大同小异。教师在上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课前, 都要明确复习的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

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集中、凝练。

复习提纲,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标题式提纲,由一系列的大小纲目组成。它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知识的系统性。一是问题式提纲,由一系列连贯性的问题组成。这种提纲容易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启发性较强,复习提纲应该在上复习课前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依据复习提纲进行复习。

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的系统,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如,把中国古代史综合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农民战争,民族关系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科技文化成就等专题。经过这样的综合复习,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发展和区别,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复习课上给予解答;对于以前讲课中的遗漏和不足之处,也应该在复习课上着重讲授,以资弥补。

复习课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用概述法辅之以谈话法,并配合使用图示、时间穿线复习、图表等。还可以适当地参观历史博物馆,布置展览会等教学手段。这些方法,不宜单一使用。否则,会使学生感到单调,易于疲劳,影响复习的质量。

概述法辅之以谈话法是较好的常用的复习方法。因为,在学生们已学过的基础上,具备了谈话的条件。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能照顾到系统性并突出重点,在通常的情况下,效果是较好的。在复习时使用图示,可以使学过的历史知识脉络清楚,形象鲜明,易于

记忆。有的历史老师在总复习时,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每个课题都采用了一定的图示方法,其效果比较突出。如,复习原始社会基本线索时,他采用下列图示:

(二)复习历史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 图1

又如,整个秦王朝的历史(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秦末农民战争)采用的图示:(见下页)

用时间穿线复习,是在教师熟悉教学大纲、通读历史教材、掌握全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用历史年代把各个大事穿在一起,使学生能条理分明地、按时间的顺序把各个历史专题形象地印在脑子里,如,关于世界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表示为:

(二)复习历史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 图2

图表可以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有利于

发展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朝代或

时期

起止年代 开国皇帝 都城 大事
战国

前 475

年—前 221

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形成。

前 221

年—前 206

秦始皇(嬴政) 咸阳

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建筑万里长

城。秦末农民战争。

西汉

前 202 —

公元 8 年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汉武帝时打败 匈奴,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的开辟。

公 元 8 —

23 年

王莽 长安 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25 — 220

汉光武 帝

(刘秀)

洛阳

光武中兴。班超通西域。黄巾大起义。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图示,大事年表,图表都要灵活地与概述、谈话的复习方法结合起来。组织参观博物馆和布置展览会进行复习,可以增强复习课的直观性,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记忆。但是,这些方法只能作为课堂复习的辅助形式。教师只有把这些复习方法同课堂复习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复习效果。

要完成复习任务,教师一定要认真作准备,要在复习中,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同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变为一个师生和谐的共同活动过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是为学生迎接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而做的准备,当然,高中毕业生不可能全部升入高等学校,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总复习也是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和自学做好准备。在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时,不只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还要考查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所以,这对总复习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辅导学生进行历史课总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教会学生阅读中学历史教

科书,编写有关教材内容的提纲,制作历史图表和年表,把历史课与其它学科以及课外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等等。这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的,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就不必为之花费更多的力量了;如果学生还没有具备这些能力,则应该在复习开始的阶段尽快地培养训练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

第一,指导学生制订复习计划。

中学生在高考前的复习任务是很重的。就目前所考的六门课程来说,学生就要复习近 40 本教材;同时,还要做大量的练习。所以,在复习之前制订一个复习计划,全面地安排好各课程的复习时间和进度,是很重要的。

在总复习的计划里,应包括复习的目的和要求、复习的进度和时间安排以及在这一期间的文娱、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等。计划中的复习进度一定要按时完成。这样,才能使复习计划起到约束和鞭策作用。应向学生指明,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有时计划是不能全部完成的,因而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有机动时间,以完成计划中未完成的复习任务。否则,一次次完不成, 越积越多,最终使复习任务无法完成。复习计划的约束力和鞭策作用也就大大地削弱了。

青年学生是很喜欢治学铭言的。他们常常被一些铭言所激励。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前边,可写上某句铭言,如:“日有所成”,“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日事,今日毕”,“有志者,事竟成”等。

总之,复习计划既要有利于学生们掌握好中学阶段的历史知识,也要有利于他们的思想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毅力的锻炼,使得学生在执行复习计划的过程中,也就是他日益走向成熟,独立的学习能力日渐提高的过程。但是, 仅是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培养他们的智力和能力。这样,才能造就出合乎“三个面向”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复习方法和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答案要求。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全部教材内容编成各种类型的大小题目,并把标准答案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背诵出所有的答案,而使他们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而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技能——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独立地、准确地、全面地组织出各类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总复习,进一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能。

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考题的类型、各种类型的题目的答案要求。然后,经过反复地学习、训练,使之逐步达到要求。

在高考中,历史科的题目有哪些类型呢?自从 1976 年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之后,历史科目的试题曾出现过填空题、列时举事或列事填时题、古今地名对照题、选择正确答案题、改错题、列举题、填图和识图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等等类型的题目。

填空题。这是最简单的题目。它的优点是便于在较宽的范围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回答这种题目的要求,就是它的确切性。这在“历史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里已规定得很明白。它说:“中国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写错一字即不给分;外国人名、地名译音者,写同音字,原则上可不扣分”。为什么这样规定呢?就以中国人名、地名来说,音同字不同,就不是一个人了, 而外国的人名与地名,属于译音,故在“原则上”是只要音对就行(之所以

强调原则上,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有的人名、地名的译音字已经定型了,就不能写音同字不同的字了,如:把马克思的“思”字写成恩格斯的“斯”字, 则就不给分数了)。

列时举事或列事填时题。这类题目,是写出某个时间,要求举出这个时间的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写出某个历史事件,要求填出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这种题目的要求,也应非常准确。

古今地名对照题,是写出古代某时的某个地点名称,要求写出该地在今天的名称,或者写出今天某地的名称,要求写出该地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就某个问题,列出几个答案,要求从中择出正确的答案。如:“‘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①宋江、②方腊、③王小波和李顺、④钟相提出的。”( )

改错题,是故意在历史题目中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字词,要求把它改正过来。如:“我国明王朝时,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七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求把“西海岸”改为“东海岸”。

列举题,是在题目中圈定一个特殊的历史知识范畴,提出要求,然后根据要求逐项列出答案。如: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和明朝三司的名称。

可以说,这六类题目的要求是共同的,即:都是要求学生确切无误地掌握题目中的答案,对就是绝对的对,错就是绝对的错。这也就是国外所说的客观考试。这在填空题、列时举事或列事填时题、古今地名对照题来说,是很明显的。但在选择正确的答案及改错题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题目中故意把一些相近的、容易混淆的东西列在一起,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答案;或是故意在题目的行文中写错几个字,要求把错处改正过来。这些,都在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方面,增设了一些迷雾,需要学生冷静地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历史课中的具体知识掌握得很准确、很牢固的话,这也是不难的,至于列举题,就更为复杂了,因为它给学生增加了许多独立思考的任务。如:1982 年高考时,要求学生“列举 20 世纪 30 年代英、法、美纵容德、意、日侵略的四件大事。”这就很难了。因为这类情况在教科书中共讲到八处,而明确地提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纵容日本侵华”;“英、法操纵的国联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纵容政策”;“英、美、法采取‘不干涉’政策,听任德、意法西斯支持西班牙佛朗哥叛军”;“英、法采取了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办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等,仅为标准答案中的四条。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从八件同类事件中择出四件,难度是较大的。但是, 总的说来,它还是要看学生对所考的具体知识是否掌握得很确切,而并不要求学生在文字上展开它。所以,它和前五类实是同样的要求。

填图题,是指填写历史地图而言。有时,是画出一幅空白的历史地图, 要求把某个历史时期的国名或是地名写出来;有时,是让考生把历史上的某次进军路线标出来。

识图和认图,是指识别教科书中的历史插图与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某些历史内容的图示而言。如:画出《清明上河图》中的一段,要求“写出下图的名称、时代、作者,并说明其内容。”对于这类题目,教师应注意的是: 在复习历史知识时,就要充分地使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和插图,把历史内容、历史过程与历史地图及插图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而不要在日常教学时抽象地、脱离历史空间地讲历史,直至总复习时,才另给学生们增加识记历史地

图的任务。这不仅是把一件事分为两次来做,给学生们增加了复习的负担, 而且,离开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来讲历史,其所讲历史知识的质量也不会是很高的。识记历史插图的问题,原则上与历史地图一样。至于根据某些教材内容而出现的图示,要求学生识认,就较为复杂了。如:开元通宝的圆形方孔钱,在历史教科书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但是,学生见过秦朝的圆形方孔钱图像,而且,教师在讲到五铢钱等圆形方孔钱时,是应该展示图像或详加讲解的。因此,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讲过开元通宝,学生也应正确地把已有知识迁移过来,从而正确地识认它。

名词解释题就更为复杂了。具体看来,历史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 需要把各类的要求都教给学生,即教给学生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和历史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 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如“雅尔塔会议”, 它的答案就是:

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

(时) (人) (地) 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

(事)

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事)

简答题。如“简述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0 分),要求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如本题,要求答出:“439 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各游牧民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转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3 分)。孝文帝进行了改革:颁布和实行均田令,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迁都洛阳;要鲜卑贵族用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族通婚, 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4 分)北魏末年,北部边镇各族军民和河北各族人民先后起义。起义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战斗情谊,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2 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1 分)”这种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问答题。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准确地、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还要求学生用文字展开来进行回答。其综合性是较强的,难度是较大的。这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较好形式,要回答好问答题,必须要求学生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复习,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问答题又可分为叙述性的题目、论述题目、分析题目、比较与对比题目、综合题目五种类型。

叙述题。要求按照题目,具体地按历史本身的前后顺序来回答问题。如: “扼要说明周恩来同志在我国民主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即属于此类。这种题目是问答题中的最容易者,只要求学生对题目的内容掌握得很牢固、很全面,又会审题、会组织答案,就可以完成得很好。

论述题。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来论证某个观点或结论。在回答时, 先要进行审题,然后结合历史教科书中讲到该问题的内容来选择论据,全面

地、准确地回答问题。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建立统一战线?它是

怎样建立的?有何重要意义?”此题共有三问,第一问要由“二七”大罢工的历史教训来说明;第二问要先答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此而进行准备的—

—先结合中共“三大”的内容来回答,然后要答出是怎样建立的——结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来答;第三问,则是要概括地作结论了。

分析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来说明某个问题。这就要把一个问题分为几个重要的方面,或是分为几个阶段,来逐项分析说明。如:“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的变化,分析我国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要答好这样的问题,除了一般的审题及组织答案的要求外, 重要的条件是要搞清历史概念。历史概念错了,或是模糊不清,问题就答不好。就这个题目来说,学生必须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准确地回答。

比较与对比题。比较是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问题;对比是比较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不同性质的两个(或几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历史问题。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有何不同?”“对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这类题目,也是要求学生把历史概念搞清楚,然后才能抓住要点回答。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写了洋洋万言,却是言不及义的现象。

综合题。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的规定,把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的某某问题、或把不同国家的某某问题综合在一起,来进行回答。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类题目是越来越被重视了。因为,它不仅能考查学生们对基本史实掌握得如何,还能了解到学生的智能、文字表达的水平。

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以上各种考题的特点,对学生施之以不同的复习方法,使他们能够在复习中,牢固地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并得到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最后,还必须指出,多种多样的复习方式和合理地安排复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使历史知识纳入一个体系,阐明内在联系,因果关系,而不是把历史知识孤立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如果各个成分之间互不联系或联系甚少,这些成分就不能长期地保留在记忆里,于是不得不进行经常的多次复习,尽管这样,这些材料还是很容易被遗忘掉,如果注意各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从各方面来建立这些联系,并把它们构成很紧密的体系,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把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同时,增加知识广度,也是牢固掌握知识的有利条件。所谓知识广度,并不是单纯地增加知识的分量,最主要的是注意这些知识在实质上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有机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而比大量千篇一律地复习,其效果会高多少倍。

应当承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常把希望寄托在多次复习上,因此,不够重视对教材的第一次感知,不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应当了解,影响对教材记忆的,有许多种因素,复习不过是牢记历史知识的多种条件之一,树立了这个思想,会给历史教学改革带来更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