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是当前世界一些国家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从本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西方国家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教学改革,其特点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人说,智力开发不是一个新问题,教育史上人们早就提出来了。这是事实。但是,今天所说的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它新的时代背景,有它新的内容和新的性质。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作为一项独立的任务提出,是有其现实和长远意义的。 1.它是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我国实现四个现代

化,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力的现代化。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比先前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有所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生产中应用了或者能够应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里面凝聚着劳动者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脑力劳动在劳动力结构中的比重。因此,脑力劳动在劳动结构中的比重,同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尺度。我国要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必然要引起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今后生产劳动不是主要依靠体力,而是逐步转向于和劳动相结合的智力和知识。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过程,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 它是开发人才的途径。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我国要求通过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那么,好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我国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曾经提出才、学、识为史家之三长的意见。清朝史学家章学诚更进一步地认为“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 而他又以为刘氏之说“未足以尽其理”,所以在三长之外加上“史德”①。当今,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他们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除了德、才、学、识以外,还应具有创新精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才”是指一个人的“才华”、“才能”;“学”是指知识、技能;“识”是审时度势的素养和能力; “德”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德”、“才”、“学”、“识”和创新精神兼备,不只是史学人才必备的条件,也是培养其他各个领域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德”、“才”、“学”、“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素养中,“才”、“识” 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力和能力,而“学”和创新精神又与智力、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要培养学生将来成为好的人才,就不能不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

  2. 它还是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

①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知,由少知到多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学生要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是必须自己进行一番复杂的智力活动的。同时,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非能终生使用,尤其在当前知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继续增加新知识,就不能够适应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但是,教师应该把掌握知识的本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就是通过教学,对学生不仅要为其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同时也要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主动摄取自己不懂或未知的知识内容,在未来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航行。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说得很精辟,很深刻,它形象地说明了教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