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事件的讲法

一部人类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一点古人就懂得。中国最早史官的任务就是“书事记言”,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第一部有真正意义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记事的史书。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得好,古史中记言记事两种史书的典型是《尚书》和《春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南宋时,有了专门记事的很好的史书体裁——记事本末体,更是把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推向了新的高峰。从这些记事史书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一下,可以看到讲述历史事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 弄清楚历史事件的结构。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无论其大小,也无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都由六个部分内容组成:一曰时间。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没有无年无月无日的所谓历史事件。过去老人给小孩子讲一些往事,好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只能是放之何时都可以的故事,不会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者由于记忆不准确,而说了一个时间的大概。因此,本书在第一编第二章中,把时间作为了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二曰地点。这是历史事件赖以展开的空间地域。前面已经提到,它同样是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之一。三曰背景、爆发原因。说的是历史事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和历史联系性的特点。就象是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没有背景与爆发原因的历史事件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正是由于历史事件有这部分组成内容,所以历史事件才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可以任意发生的偶然巧合。四曰人物。人类历史的前提是因为有人存在,人们的创造活动就是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必须借助于具体的人物(包括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活动,才能够演出于历史舞台。人物同样是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五曰事情。这就是历史事件本身的进程和经过了。没有事件经过与情节,一个历史事件就只能是抽象笼统的公式,而不会是活生生的历史。六曰意义、影响。这部分内容指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所产生的作用与结果。意义和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巨大的,也可能是微小的, 但是,总会由于这个历史事件的爆发而影响于当代与后世。“千秋功罪”, 说的正是它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后人对于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对于组成历史事件的这六个部分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弄清楚, 在讲课时讲清楚,然后再要求学生确实掌握。它们是检验教师和学生是否完整准确地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一般标准。

  1. 讲好历史事件的经过。经过,是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教师能够把一个事件的经过讲好,这个历史事件就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对它作出评价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很重要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通过事件

的经过,才能够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而得以实现。 具体说,讲好历史事件的经过,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并且把经过分出阶段,进行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总有自己的开始、结束和中间的过程。教师讲述时必须按照其进行的时间顺序,有始有末地将事件叙述清楚。如有的教师讲“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这一节教材时,把它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1628 年农民起义在陕西北部爆发,起义军得到初步发展。

②1640 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农民军在河南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③1644 年,农民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④明末农民战争的失败。

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明末农民战争从爆发、发展、高潮到失败的全过程。历史是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反映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情节也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只有把这些真实的情节反映出来,才能使学生了解历史是曲折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往往体现着事件的量的发展与质的变化。如,秦末农民战争,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划分成以陈胜、吴广为主的农民起义阶段和以刘邦、项羽为主的农民起义阶段。前者又有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建立、起义军西进入关和失败等小的阶段;后者则有巨鹿之战与刘邦入咸阳、秦朝灭亡和刘、项分别“转化”等小的阶段。这是主要从事件发展特征上划分的阶段。还有从事件爆发、发展、高潮和结束等几个明显的时期,来划分一个历史事件发展阶段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可以划分为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爆发;东线、西线战事,尼德兰海战等大战高潮和美国参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大战结束等几个阶段。在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时有着明显的质变,这也是借以划分阶段的重要方法。如,1848 年法国革命就包含着 2 月资产阶级的革命和 6 月起义无产阶级性质

的革命等两个大的阶段;它们虽都在 1848 年这次革命中,但是性质迥异。教师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时,一方面固然要着眼于讲述它的全过程,讲述它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对于事件过程中的阶段必须给予关注,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地讲出一个历史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这些阶段的依次递进。这样讲述的历史事件,才能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对于尔后的分析工作,也会自然地提供出清晰的思维基础。

第二,历史事件的过程要具体,应该有情节的描绘。本书第四编第二章中提到的叙述、描述和概述的教学方法,十分适用于对历史事件经过的讲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主要就是要具体地以叙述和概述方法,将其讲出。有详有略,详处叙述之,略处概述之。要有情节,也要有“特写镜头”,这就需要使用描述的方法。在整个叙述、概述和描述中,都要始终贯穿以准确的时间、驰骋的空间地域和生动的人物活动。下面是《史记》关于秦末农民战争中“巨鹿之战”的一段文字,兹记录于下,是可以给我们讲述历史事件经过以启发的。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里,有概述,有叙述,也有描绘,人物栩栩如生。一幅巨鹿之战的历

史画卷,跃跃欲动,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要“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历史事件的经过是历史的实体,人们对于它的评价,唯一的依据是经过的本身。因此,讲事件经过时,要组织好它的内容,使之寓评价于序事之中。如,讲武王伐纣,就要讲清周武王观兵孟津时,“不期而会孟律者八百诸侯”②,“寓”下了周军的得人心;还要讲清纣王歌舞照常,当周军已到达牧野,离纣都朝歌只有 70 里时,纣王才撤去宴乐,准备迎战,但是,商军主力还在东夷战场, 只好临时武装起奴隶以充军数,结果奴隶前途倒戈,引周军攻入朝歌,在众叛亲离的绝望状态下,纣王自焚于鹿台。这又“寓”意了商纣王的荒淫腐朽和商王朝内部阶级矛盾的异常激化。而这一切都是评价周胜商败的历史根据。不难看出,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并无需于其中搀杂教师过多的批评, 只需讲好事实的本身。论断也就自然地“寓”于其中了。最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地做出扼要评价,学生自会领悟恰到这段历史的真谛。第四,结合必要的直观教具。首先是历史地图,它是历史事件动态发展的舞台。只须口说而不使用历史地图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不会给学生以清楚印象。其次是历史图画,包括有关人物画像和历史场面想象画。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与教师的生动讲述,相互配合,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影响学生,会大大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经过的真实感受,有的时候甚至给学生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

8.透过历史事件现象,分析本质,讲出前因后果,揭示历史规律。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容易注意、重视它的经过部分,教师爱讲,学生爱听,但是,却往往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以后除一些生动的情节外,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能力却感到没有什么提高,久而久之,就会感到乏味。这是因为对于历史事件缺乏分析,教学深度不够的缘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生动具体地讲述一个历史事件过程的同时, 还要注意讲出它的前因后果,分析其本质,从中揭示出某些历史规律。

第一,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爆发原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例。它所以爆发就有深远为历史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和伴随而来的美国急剧对外扩张,促使美国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美国南方的大种植园经济使用黑人奴隶劳动,收获的棉花卖给英国,不卖给北方;

  1. 因此,南方的大种植园经济落后于北方,从自由劳动力、市场和原料供应等方面,阻碍了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往往是复杂的,教师要过细地给学生据实分析。如,“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就有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国际方面, 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压迫; 但是,也有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其地理位置的方便,却替代德国,侵略了中国的山东等地;有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对中国的无理、屈辱决定;但是, 也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带给中国人民以新的

①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② 《史记》卷四《周本纪》。

觉醒。国内方面,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继续;有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无产阶级的空前壮大;有新文化运动给一部分知识分子从思想上带来的解放。正是在这些条件下,才仿佛如晴天霹雳一样,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

只有讲清楚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学生才能够从规律上认识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性,并更加深刻地了解事件的过程和它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影响。这些地方多着些笔墨,多用点时间,然后再讲整个历史事件的经过时,学生就会觉得有深度,听起课来也会有味道,而且从中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又可以分作远因(或曰根本原因)和近因及导火线。前者就是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后者往往以历史偶然的形式出现, 实则蕴含着事件爆发的必然。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是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近因和导火线,是美、英、法侵略者要求“换约”及“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只要有了根本原因,这个历史事件迟早是要发生的,但是,历史又是复杂的,它又常常是以近因和导火线的形式,引爆这个事件。前者是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后者是它的偶然性,也正因为有后者,历史事件才呈现出具体多样的特点,才表现为千姿百态。

第二,揭示历史事件的性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除有帝国主义性质外,还带有明显的反法西斯主义的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戊戌变法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运动。等等。教学中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性质,才赋予这个历史事件以“灵魂”。才使得这个事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现象,深入到了本质。这正是认识过程中,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规律在讲授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体现。

如何才能够做到这点?关键是“寓”分析于讲述事件过程之中,有则可于讲完事件经过后“画龙点睛”地做出扼要的分析。另外,讲好背景及意义, 也是揭示历史事件性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战争是政策的继续,讲清楚了战前的战争双方的内政,自然就能够认识由此而产生的战争性质。

第三,分析好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对于历史的发展,有的时候当时即有表现,有的时候则需要若干年以后乃至在长久的时间内才能够体现出来。如,秦末农民战争,只用了三年,就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扫清了历史发展的重要障碍,可是它的深远影响,却在汉建立几十年之后才体现出来。

历史事件的影响,往往还表现出了十分复杂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可是却也削弱了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一系列国家无产阶级与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新觉醒,就都与这次战争密切关联。隋朝修建大运河,当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这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可是, 大运河的修建,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上,却沟通了南北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其巨大的历史功绩,是很难予以估量的。

凡此,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全面、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从当时历史事实和对后世影响的事实上分析历史事件,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