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用历史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它毕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要引用得法,否则, 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降低教学质量。第一,教师在引用历史文献时,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要紧密地为教学目的服务,补充引用的文献材料一定要围绕着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五四爱国运动”这部分教材时,补充了当年运动参加者写的有关当时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示威游行、东交民巷受阻和火烧赵家楼等回忆录的材料,既真实、生动,又紧紧地围绕教材,收到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效果。这样引用史料是恰当的,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教师引用历史文献时,要做到史论结合,切忌只是单纯引用堆砌史料,不做分析,而没有理论观点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服务的,因此,只是大量给学生引用文献资料,不去做分析, 没有理论观点指导,结果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还会降低教学质量。如,讲授《中国历史》义和团爱国运动一节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补充引用一些义和团在山东各地开展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活动的典型材料,并加以分析,指出在当时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清政府日益腐朽的历史条件下,义和团的这些活动起到了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够只是一味地从教师或学生的兴趣出发,大量地介绍义和团在各地“杀洋人”,“烧教堂”的材料,不做任何分析,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义和团只是到处“杀人放火”的错误印象,影响了学生对于这场近代中国农民自发掀起的反帝斗争高潮性质、意义等的理解和学习。这就失掉了引用历史文献的本来意义。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资料的多少和难易,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于教学需要决定。这是教师在补充引用文献资料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一般说,初中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古文阅读能力低, 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课上引用文献资料的分量不宜过多,内容要精。如, 有的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秦的暴政”一段教材时,为了渲染当时农民的沉重负担和痛苦生活状况,引用了“头会箕敛”①、“男子力耕不足粮饟(饷), 女子纺绩不足衣服”②、“赭衣塞路,囹圄成市”③、“二世受之,因而不改, 暴虐以重祸”④和《史记》上关于阿房宫与骊山陵墓的描写材料,结果由于这些原始资料的古文艰涩难懂,条目过多,加重了学生负担,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透彻理解和学习。高中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知识面广, 在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多引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文献资料。如,讲授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时,有的讲师就在课堂上,引用了达罗毗荼人

① 《史记》卷 89《张耳陈余列传》。

② 班固:《汉书》卷 24《食货志》。

③ 班固:《汉书》卷 23《刑法志》。

④ 贾谊:《过秦论》。

创造的哈拉帕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讲述了当时的生产工具、社会经济、城市建筑、石雕艺术等方面的情况,然后据此全面分析哈拉帕文化时期印度社会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对于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统治前的社会有了更形象深刻的了解。

第四,教师在引用历史文献时,要注意文献资料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历史教学同历史研究一样,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都要尊重史实,因为只有透过真实史料,才可以如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引用讲述的历史文献资料,一定要是为历史学界基本一致公认和定论的。那些真伪混杂或者全然伪造的资料,不能引用。如,有的教师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用徐珂收辑的《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的材料,据查,圆明园周围并没有谢庄,更无“环村居者皆猎户”的居民点,也找不到冯家的后人,而且英、法的史书中也没有这次战斗的任何记载。这段文字纯属作者的虚构。作为文学作品,这篇文章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但是,它不是历史的真实,在教学中作为史料引用,就不妥了。

引用历史文献资料,还要注意其思想性。如,有关中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战争的文献资料,大部分是出自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之手,或者干脆为曾经亲自参加镇压农民起义的封建官僚所记述。他们出自维护封建统治或向最高统治者邀功请赏的需要,往往把他们在战争中的失败说成大胜,并对起义农民横加污蔑。这样的文献资料,教师在选用时,就要认真地加以鉴别和谨慎对待,如果一定要加以引用时,则要予以更正,并做分析批判,以免流毒课堂,造成坏的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