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引用一 历史文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引用

(一)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的作用

历史文献,是指记述历史的文字材料。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发展不曾中断和长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对于文化的组织工作,因此,我国的文献材料数量巨多,人称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仅一部《二十四史》就有 3259 卷,约 4000 万字。它的纪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 年);跨跃的历史长达 4000 年之久。这是所谓正史。此外,还有编年、记事本末、政书体等不同体裁的浩瀚史书。史书之外,四部分类法的经、子、集等部的书籍及诸如甲骨文、金文、官私档案、野史、地方志, 革命领袖和革命先辈的著作、手笔、回忆录,等等,都是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同时,考古发掘,历史遗址、文物、口碑和部分民族学的调查材料,也常常是以文字记述的形式而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它们也往往成为了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文献,其作用如下:

  1. 在教学中历史文献作为一种补充材料,可以丰富教科书的内容,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高教学效果。如讲授《中国历史》“原始社会”这部分教材时,关于从猿到人的转变问题,仅仅依靠教师按照教科书作口头讲述:“人是从猿变化而来的,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这样,学生就很难于理解透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依照于教科书文字口头讲述,而是适当引用现有的考古发掘报告等文献资料,把已经发现的我国早期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遗骨化石,生产工具和各种劳动生活状况等,进行细致介绍与分析、比较,就可以让学生清楚真实地看到不同时期我国早期人类的变化。他们也就会自然地获得从猿到人的既完整科学而又具体形象的知识,很好地解决这一课的难点和重点。又如,在讲授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教材时,教师如果依据教科书,在讲授中适当地补充引用有关半坡氏族遗址、河姆渡氏族遗址和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掘文献材料,也就必然能够丰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关于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知识。

  2.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这一问题在目前国内外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前面的举例, 在讲授从猿到人的转变问题时,引用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的考古发掘报告等文献材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和印证教材中的结论。

  3. 在课堂上引用历史文献,还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和生动形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运用一些史料,特别是革命领袖、革命先辈的著作、手笔和革命文献,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