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确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依据

根据什么来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首先,是依据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总任务和由此而产生的对于中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工作一般说是属于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要紧密地为其经济基础服务。时代和阶级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源。任何脱离了时代和阶级需要的教育工作,都要失去生命力。因此,作为中学教学工作的一门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在考虑它的教学任务时,首先就要依据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的总任务和对于整个中学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例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临的总任务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为向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做好准备。作为中学教育工作则是要为这一总任务的实现而培养一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也始终围绕着这一指导思想而予以确定。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家的总任务有所不同,党和国家也不断地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对于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因此,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上,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和日臻于明确。

建国初期,我国一方面要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陆上的残余,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一部分任务,为了保卫新中国,免遭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外阶级敌人的颠覆,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另一方面则正是处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时,我国的文化教育工作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这时,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则是对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摆脱唯心史观的影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作指导。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党和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时,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随着总路线的提出,不能够再停留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的阶段,而是要紧密为国家实施总路线、总任务服务,要以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1954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1956 年原教育部第一次颁布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的教学任务是着重讲授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知识,使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能有初步的认识。高中的中国历史课程,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讲授我国的历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历史已经经过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准备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并且通过具体事实尤其是关于阶级斗争历史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大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整个历史课都要结合着具体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自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从以上《大纲》的规定中可以看到,尽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具体内容不同,对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要求的深、广度也有所区别,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一致的,即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并据此以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教育青年一代,从而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加强他们对于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坚强信念,鼓舞青年一代自觉地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时,这项任务的提出,对于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起了重大作用。

1963 年 5 月,掌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家形势,提出:当前的文教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精神。原教育部在总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公布了新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草案)对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项中十分明确地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给学生以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关系、文化发展等方面),从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大纲》(草案)的公布具有重大意义,它明确确定了让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纠正了一个时期忽视系统的基本历史知识教学的错误倾向。

众所周知,我国从 1966 年开始遭受了十年内乱。在这期间,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肆意践踏和破坏。中学历史教学当然更不能幸免,他们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其一伙反革命阴谋集团篡党夺权的工具,大搞什么“儒法斗争”与“影射史学”。这时的中学历史教学不是被

取消就是被引向了歧途与邪路。1976 年 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反革命阴谋集团,重新拨正航向,使我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二大坚持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 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正是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新历史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学历史教学要紧紧地围绕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担负起更为重要的历史职责。

新中国成立后 30 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不断充实变化的事实,清楚地表明了它和现实的密切关系。这是考虑确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时,首先应该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依据于历史学科的特点。

中学各科教学是依据各门学科的“特殊的矛盾性”而予以形成的。做为总体的中学教学工作正是在这各门学科各自解决自己的“特殊矛盾”的基础上而最后完成了它应该担负的任务。因此,在考虑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它自己本身的特殊矛盾,或者说是依据于它的特点。

作为中学历史学科,其所要解决的内容是人类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这个人类历史客观发展过程的种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

第一,人类的历史具有“一度性”的特点。就是说它们在时间的发展长河中,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人们常常又称之为“过去性”。它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往往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使其某些现象准确地再现出来。如,化学上的两份氢和一份氧,通过一定的化学方法,可以千百次地合成水。物理学上,通过特殊的实验或日常生活的观察,重现或体察牛顿“三大定律”所表现的物理现象。生物学上,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或细胞的活动,也都是可以在创造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观察的。历史是人类已经消逝了的过去, 现实中虽可以出现很酷似历史的某些现象,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它是不能够重演的,更不能够依靠什么实验而令其再现。这就决定中学历史教学, 只能够凭借着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即史料,向学生进行讲授,写在教科书中让学生阅读,然后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第二,人类的历史具有统一的规律性和复杂的多样性的特点。恩格斯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也说了同样的话:“‘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可以看出,历史不是某种“模式”,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具有着具体性的特点。它所展示给学生的不是如同社会发展史那样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不同的国象、地区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3~24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18~119 页。

民族的具体历史进程,是活生生的具体人物的千姿百态的活动。也正由此,决定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中国历史的进程不同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进程,而世界历史中,这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又不同于那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但是,历史尽管是那样的纷繁复杂,却又是有统一的规律可循的。诚如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的另一段话:“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而引起这整个民族、整个阶级的动机与行动的却就是“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发展的规律;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规律等。

既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时又有统一的规律可循,也即是既具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历史的具体特殊性,而又具有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正是人类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又一特点。

第三,人类的历史还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关于这一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讲得十分好。他们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它一方面包括自然史,一方面又包括人类史。“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但是,“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是密切相联的”②。正是这样,历史学科所要讲授的内容,既应该包容着人类史的一切,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战争等等,而且还应该包括着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密切联系,象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和经由人类努力而改造了的自然界,如运河、沟渠、栈道、圩田的修建以及城镇的兴废、交通要道的通阻、土地的开垦与荒芜等等。这一特点明显地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军事学、民族学、外交学,乃至文学、艺术、思维等门科学,充其量只不过是研究与阐述人类社会的某一个侧面的现象和规律,而历史科学却是几乎无所不包地研究与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乃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确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历史学科的特点,并以之为重要依据,这样才可以使确定的任务,符合学科的实际,体现出中学历史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殊性。

再次,要依据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中学历史教学的直接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既不同于成年人,也不同于小学生,而是从生理、心理及其它一些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是确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学生中,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特点差异也很大,在我们确定具体年级、具体教材的教学任务时,也要认真注意,而不能予以忽视。具体说,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 12、13 岁~17、18 岁之间,他们都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包括古文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小学阶段,他们在语文课中除了学习一定的现代文外,已经开始接触到古文,如《奕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5 页。

②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20 页注。

秋》、《螳螂捕蝉》、《揠苗助长》等寓言和杜甫的《春望》、《前出塞》, 李贺的《马》、孟浩然的《春晓》、《宿建德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夜宿山寺》等古诗词。这对于他们理解历史课的内容和阅读一定的史料, 都提供了某些条件。我国现在在小学设有历史常识课,虽然只是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点”,但是中外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已经涉及了,且能够粗略地勾勒出其发展的线索。这对于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某些历史题材的小说、故事书、连环画的大量出版,不少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所获得的历史知识也较丰富。凡此种种,在确定中学历史教学所应给予学生历史知识的深度、广度上,都要予以考虑。

  1. 思维及情感、记忆等心理活动具有特点。这些方面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关系亦很复杂。在历史课的学习中,他们多偏重于具体的思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如分析与综合,对比与比较的能力也在加强,而且这一阶段中,中学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丰富多采的历史画卷,他们情感丰富,易于激动,但是又不太能够持久,这就需要将其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记忆力方面,中学生的记忆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他们较多的是机械记忆,条理性、系统化和理解的记忆历史的能力,则更应在中学阶段不断地培养和提高。了解上述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对于确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方面,是很重要的。

  2. 思想活跃。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青少年阶段。现实社会的种种思想对于他们总要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思想也会反映在中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种种看法上。如,怎样认识我们今天经济落后于某些发达国家?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达?怎样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制度?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了解并依据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才能更有针对性,从而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时,收到切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