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六与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90 年)

70 年代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也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中国实行的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主要的内容是围绕对外开放,加强了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能源工业、高新技术工业、港口与城市建设、公路以及通信系统的建设。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90),中国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宏观战略是对“六五”实行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至 80 年代中期,全国生产力布局已经展开,沿海内地划分过于笼统,不能适应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1982 年 10 月中央领导在“应当注意研究‘世界新的工业革命’和我们的对策”的讲话中,使用了沿海、中部和西部的提法。由此,国家计委就提出“三个地带”。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七五”和后十年, 全国生产力布局不再搞一次战略展开,而是在东中两大块上做文章。即首先促进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同时把建设重点逐步转移到中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对我国的区域发展作了如下的宏观政策性规定:

“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以至 90 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点是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到 80 年代中期,14 个开放城市人口占全国的 7.7%,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 23.1%,人均工业产值为全国平均的 3 倍,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 12%,提供的利税占全国的 26.2%。

“六五”期间的工业布局特点是:

  1. 增加了东部沿海地带的投资比重。1981~1985 年间,沿海地带 11

个省市区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五五”期间的 44.0%提高到 46.0%。1984 年在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中,广东省首次居第一位。长期以来居后的上海,其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也上升,占全国 9.6%。广东与福建二省通过大量利用外资,使轻型的制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上海、苏南地区、青岛、天津、大连等地都对原有部分工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电子、家用电器、机械、纺织、食品等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 内地投资比重明显下降。1965~1967

    年第一次“三线”建设高潮时四川省一省投资占全国的 14.5%,1984 年降为 4.4%。中部地带工业建设的主要方向是能源基地(山西、黑龙江、豫西、安徽、内蒙古、葛洲坝等)、有色金属(铝:山西、河南;铜:江西、安徽;铅、锌:湖南)。

  2. 西部地带在建设条件较好的关中、黄河上中游沿岸、川南川西、乌鲁木齐地区等进行重点开发,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工业项目。

80 年代的 10 年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约 12%。其中,产量大幅度增加的有:化学纤维、饮料、合成洗涤剂、电视机(特别是彩色电视机)、发电、成品钢材、水泥、乙烯、塑料、发电设备、汽车、小型拖拉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