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榜单
标签
注册
登录
中国经济地理
文档评分:
4.0 (
0 个有效评分
)
文档语言:
中文
章节数量:
412
阅读人次:
20099
收藏数量:
0
整理分享:
admin
阅读
收藏
扫码
阅读
收藏
扫码
文档概述
前 言 在中国,古代经济地理学渊源极早,公元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史记》中的“货值列传”一章,可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经济地理著作。此后,历代史书中都有《食货志》和《地理志》内容,包含了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从宋代开始盛行的《地方志》编刊,更是封建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地理资料的一大宝库。经济地理学作为具有本身理论的近代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末叶的西欧。待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近代经济地理...
书籍目录
书籍评论 (
0
)
前 言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二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一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地理上 篇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国土与区位
第二节 复杂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均拥有量低
第四节 保护环境实施持续发展
第二章 人口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构成
第三节 劳动人口
第四节 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
第三章 水资源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量
第二节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与跨流域调水
第三节 水资源的年际、年内变化和水旱灾害
年际变化
年内变化
中国的旱涝灾害
第四节 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
河水的污染情况
湖泊水的污染
地下水被污染
第五节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而浪费大
农业用水
工业用水
火电厂用水
城市生活用水
第六节 地下水利用不合理
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高氟水的危害
坎儿井的不合理利用问题
第七节 城市缺水严重
水资源匮乏的城市
由于水源遭受污染而造成缺水的城市
第四章 土地与粮食第一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退化
耕地严重流失
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第二节 粮食问题
粮食增产潜力大
利用非粮食资源,广辟食物来源
发展粮食生产—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第三节 农业的持续发展
第五章 能源
能源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能源开发布局在全国展开
多渠道多模式发展能源
节能初见成效
能源科技取得长足进步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能源资源分布同消费分布脱节
中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第二节 煤炭
山西产煤区
河北(包括北京)产煤区
陕蒙产煤区
东北产煤区
华东产煤区
中南产煤区
西南产煤区
西北产煤区
第三节 石油与天然气
松辽石油基地
华北石油基地
新疆石油基地
陕甘青石油天然气基地
四川天然气基地
海上油气基地
第四节 电力
火电厂的布局
水电站的布局
核电站的布局
区域电源构成现状及供应规模
电网的发展远景
第五节 农村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生物质能
风能
小水能资源
太阳能
第六章 工业发展与布局
1.50 年代
2.60~70 年代
1.80 年代
2.90 年代
第二节 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
自然因素
经济与技术因素
社会发展要求与决策者的意识
运输因素
地理区位因素
1.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 年)
2.“大跃进”至“文革”前半期(1958~1972 年)
3.“四五”后半期至“五五”时期(1973~1980 年)
4.第六与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90 年)
5.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1995 年)
第三节 工业发展和布局的基本趋势
国民经济将保持长期的较快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可能遵循的轨迹
工业布局的空间结构框架已基本形成
中国工业布局长期变化趋势的基本点
第七章 交通运输与通信第一节 发展历程
近代交通起步晚、发展缓慢
旧中国交通设施数量少、水平低、分布不平衡
第二节 通网现有水平评述
综合运输网初具规模
干线网络骨架基本形成
城市道路建设
运输线路及海空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通信设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设施
第三节 交通网布局
交通网的通达性大为改善
运输网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分布逐步展开
主干线网
综合运输枢纽
第四节 客货运量及邮电业务量时空分布
第五节 交通运输与通信业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足
运输设施技术水平低,设备更新缓慢,失修失养严重
认识上的偏差
第六节 交通发展与布局的若干问题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运量和通信业务量增长趋势分析
发展方向与目标
增加投入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方向及各种运输的分工
高速交通系统的组成与进展
发展前景
沿海港口发展形势
港口总体布局与港间分工
运输通道的作用与我国通道建设
区际综合运输通道发展
第八章 城市化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与设置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分布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分布
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分布
第二节 城市化基本特征及其过程
中国城市化基本特征
中国城市化增长过程
中国城市化水平
第三节 中国城市体系基本特征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城市体系的地理分布特征
形成中的城市集聚区
二、中国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第四节 农村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自上而下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
第五节 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
郊区化现象
郊区化形式
郊区化特点
社会极化现象及动力机制
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
新富裕阶层
社会空间分异
第六节 中国城市发展展望
西部地带城市数量增幅较大,城市分布稀少的状况略有改善
五大城市密集区初具规模
八大城市集聚带加速形成
下篇 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 自然、农业、经济区划
第二节 区域发展问题
第十章 东北区
第一节 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第三节 再造综合性的大农业基地
第四节 边境地区开放、开发与区域发展
第五节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发展
第十一章 黄淮海地区
第一节 区域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
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工业基础雄厚,但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硬环境较好
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和智力优势明显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
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与发达地区相比,改革开放程度较差,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棉油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改革步伐
第三节 工业发展与布局
能源工业
原材料工业
第四节 交通网布局与沿海港口建设
第五节 城市化与中心城市建设
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
城镇体系中特大城市居多,小城镇不发达
城市职能以综合性城市为主,专业性城市数量较少
中心城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加快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
京津两市联合发展为中国北方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六节 跨世纪持续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
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农业布局,搞好商品农业基地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策
第十二章 黄土高原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色
黄土广布、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气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河沟多,径流小,水源缺
土地广,耕地多,林草少
矿产资源丰富
第二节 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
河川水文状况严重恶化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水旱灾害日益加重
风沙日益加剧
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问题严重
第三节 开发整治黄土高原的战略意义
整治黄土高原是根治黄河的最根本的战略措施
整治黄土高原是根治海河和治理黄淮海平原的关键
开发整治黄土高原将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和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 区的经济差距
第四节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方针及其实施设想
大搞水保、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变粗放耕作为集约化生态农业,实现农牧结合粮食自给
大搞工业和多种经营,实现脱贫致富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种植业
畜牧业
林果业
冶金工业
化学工业
第十三章 宁夏
第三节 北部川区:富饶的塞上江南
第四节 南部丘陵:贫困的西海固
第五节 中部干旱风沙区:地广人稀的资源富集带
第六节 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前程似锦
第十四章 河西走廊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资源概况
光热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旅游资源
第二节 开发历史
第三节 区内古绿洲废弃的基本原因及其启示
第四节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及治理途径
石羊河流域
黑河流域
疏勒河流域
第五节 水资源潜力与社会经济发展1.河西走廊地区的水资源潜力
2.河西走廊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水源保证措施
第十五章 新 疆
第一节 双重区位与地缘格局的深刻变化
第二节 待开发的资源大省1.新疆是个资源大省
2.新疆经济发展势头好,但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偏低
第三节 显著的绿洲农业经济特色与国家重要农牧业基地建设 1.新疆经济是绿洲经济
绿洲农业是绿洲经济的主体
新疆将建成国家级棉、粮、糖、畜、果生产基地
第四节 工业体系与交通网络
以农畜产品和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大,四大工业支柱产业 逐步建立
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事业有很大改观
第五节 城镇体系的建立与旅游业发展前景1.以小城市为主体的城镇网络初步建立
加快以乌鲁木齐、库尔勒两市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带动天山南北 两翼区域经济的发展
撤县设市,加快城市化进程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发展新兴产业——旅游业
第六节 走持续发展之路,争取后来居上
实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和名牌精品战略
以节水为中心,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以绿洲化建设为龙头,以绿洲生态经济为先导
新疆可以后来居上
第十六章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
水资源
林业资源
畜牧业资源
能源资源
第二节 人口与社会经济
人口相对集中与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结构
乡村人口与劳动力比重高
非农业人口比例相对较高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西藏自治区占主导地位
河谷型种植业与农牧业交错是本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种植业 占据重要地位
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但在西藏工业发展中具有区域性的主导地位
商贸地位重要,是自治区的商贸集散地
处于交通枢纽中心地区的交通运输业
具有独特景观与浓郁民族风情的旅游业日趋兴旺
西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
第三节 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域发展的不利条件
区域发展的前景
第十七章 四川盆地
能源矿产资源
化工矿产资源
建材矿产资源
锰、汞、锶等金属矿资源
第二节 经济发展态势与空间经济格局
城镇体系格局
经济分区
第三节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1.人口负担重,贫困面广,区间发展差距拉大
农业基础脆弱,能源、交通建设滞后
工业生产效益不佳,轻工产品竞争力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方向、任务与途径1.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就业门路,加快脱贫步伐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造和调整传统工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支柱工业
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搞好国土整治和生态建设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十八章 长江三角洲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不多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上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
产业结构现状与其调整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生产力布局的特点与发展
生产力总体布局
第三节 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建设
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食品保障与解决途径
第四节 交通运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交通运输现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义与长江航道整治工程①
港口群的合理布局
陆上交通的建设
第五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化过程
城市空间分布与发展
城市特征与辐射效应
第六节 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
洪涝防灾体系与持续发展
第七节 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
第十九章 珠江三角洲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人口稠密的侨乡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前沿与近水楼台的区位
第四节 繁荣的商品经济
第五节 庞大的外来人口
第六节 发达的交通运输
第七节 繁荣兴旺的城市
第八节 光辉的发展前景
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二十章 海南岛
第一节 资源与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
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布局1.地域开发、保护的战略选择
环带开发布局
环带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十一章 西双版纳
第一节 地理环境结构特征1.横断山系南部的尾端
兼具海洋与大陆气候优势
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布满全州
多样性的“生物基因库”
多姿多彩的奇特旅游资源
第二节 经济开发与生态变化
原始农业开发
大规模开发橡胶种植业
建设优质大叶茶基地
其它热带作物开发
强度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经济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跃
自然保护置于优先位置
发展热区生态经济
发展特色化高品质的旅游业
第四节 纳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系统
运输网与国际大通道建设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
国际航空港建设
铁路通道工程
景洪水电站作为外向型试点工程
第二十二章 香港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经济
优越的地理条件
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
中国因素的长期推动
香港政府的政策机制
香港居民的勤奋努力与聪明才智
相对健全的立法司法制度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国际旅游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国际信息中心的形成与强化
资本的国际化
市场的国际化
第三节 日渐淡化的殖民地特色
殖民地的政法架构
殖民经济特色
殖民文化特色
经济方面
政法体制方面
文化方面
第四节 与内地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
香港经济深受内地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中资企业在港积极进取
渗透着内地因素的香港经济
第五节 香港经济前景展望
香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香港经济前景展望
相关课程
阿尔泰山系列 阿尔泰旱獭
阿尔泰山系列 白色喀纳斯
阿尔泰山系列 草原石城
阿尔泰山系列 慈爱的冰川
阿尔泰山系列 和谐共生
阿尔泰山系列 红桦林
阿尔泰山系列 可可托海
阿尔泰山系列 热闹的河洲
阿尔泰山系列 沙漠绿洲
阿尔泰山系列 深湖
阿尔泰山系列 守护
阿尔泰山系列 泰加林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中国经济地理》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