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河西走廊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水源保证措施
河西走廊地区三大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自东向西由高至低,基本上包含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阶段。因此,三个流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采取的水资源开发战略和保证措施,在近期也是不同的。
-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早已完成了第二阶段,并且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十多年来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生产。要解决流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近期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上,除尽可能从域外调水外,必须尽快转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三阶段——经济利用可用水资源阶段,建立新的全面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建立现代化的节水灌溉农业,终止超采地下水,并使某些地区的地下水位恢复到生态水位。不然,流域地下水枯竭之时,就是大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危机之日。把石羊河流域与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数量相近,但经济发达、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高的以色列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资源经济利用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仅 2.78 万平方公里,60%的地区
是年降水量不足 300 毫米的荒漠,农业具有典型沙漠农业的特点,近数十年来,依靠强化水资源统一和科学管理,废除大水漫灌,不断研制和更新节水灌溉技术,走知识密集型农业道路,使农业水资源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每立方米水的农产品销售利润由 1950 年的 0.46 美元增至 1990 年的
2.04 美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 1000 美元,比石羊河流域目前的水平高十数倍①。展望未来,争取达到以色列水平的 50%,石羊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也是十分广阔和可观的。
- 黑河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阶段已经完成,地下水开发利用还不充分,处于第二阶段未完成时期,为解放流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近期水资源开发战略上,除需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使其开采率达到天然补给资源的 50%左右,较大幅度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外, 也应抓紧建立现代化节水灌溉农业,为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① “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综合研究”课题组,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综合研究(初稿),1996。
黑河流域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之前,必须对地下水的形成、转化、补给、排泄、运动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做好开采布局、开采范围、开采量等规划,并严格执行。根据我国一些干旱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如果事先没有详细的规划和严格管理,一旦形成“群众运动”,大规模开垦往往很难控制,将造成地下水超采,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 疏勒河流域处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不充分阶段,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37%。近期解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容易。采取的基本战略是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主要措施为:修建山区调节水库,提高地表水引水率至 80%以上;大力开展输水和灌溉渠系的防渗工作,提高渠系利用率至
0.50 以上;在灌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田间配套工程,采用较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至 0.95 以上。
不管河西走廊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哪一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最终都必需建立全面节水型的社会,特别是建立现代化的节水灌溉农业。强调在河西走廊地区等干旱区建立节水灌溉农业的理由是因为:①随着河西走廊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比重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工业和生活用水比例都处于增加趋势,为保证生活和工业供水,必然会挤占农业用水,减少农业供水量,因此农业为了维持已有的种植面积和扩大灌溉面积,就必须走节水道路,建立现代化节水型农业才有可能。②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灌溉用水占社会经济总用水量的 90%以上,至今还沿用着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技术,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水潜力巨大。建立现代化节水型农业,可以节约出大量水源,对于解决河西走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具有其它任何措施都无法替代的作用。③根据近年来我国研制的地膜小麦穴播技术,其节水和增产效果都在 30%以上。这项技术不但适合我国干旱区的区情,符合当前世界覆盖抑制作物棵间蒸发,节约农业用水的潮流,更主要的是易于被农民接受和掌握, 有大规模推广的群众基础,使河西走廊地区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可能在近期建立“中国式”的节水型灌溉农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创造出更适合我国干旱区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情况的节水灌溉模式。
本区长期以来,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不发达,但由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横贯本区,绵长 1000 多公里,在历史上曾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沿线各处都遗留下数量众多而种类丰富的文物古迹。古长城的西端屏蔽着丝路的北侧,随处可见不同结构的城体,以及古堡、墩台、烽燧、关隘、城池、历史遗迹等,其中汉代的阳关和玉门关以及明代的嘉峪关十分著名,被誉为“东方文化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藏有古代宗教文化的精萃艺术雕塑、壁画和瑰丽多采的写经、文书、帛画等价值极高的古文物,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更为世界著名的学术研究热点和旅游胜地,在此基础上兴起了国际“敦煌学”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为便于国内外游客来访,大力改进对外交通设施,专门开辟了敦煌机场,每年吸引着十多万国外游客, 年收入上千万美元,对促进地方经济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此外,还有武威、张掖、酒泉等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古城,名胜古迹也很丰富,工农业生产十分发达,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美誉,酒泉市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产地,旅游
业正在兴起,每年吸引着众多寻幽访古的中外游人。今后以旅游业为契机, 带动本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区内的各种资源,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 陈隆亨,曲耀光.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出版社,
1992
-
刘光华.汉武帝对河西的开发及其意义.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0
-
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编.未来的甘肃.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
曲耀光,马世敏.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水与绿洲,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5,9(3)
-
吴祁骧.河西考古之余.百科知识,1984,(1)
-
曲耀光,马世敏.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与潜力.自然资源学报,19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