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石油与天然气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基本情况

  1. 油、气远景资源量很大,但勘探程度较低。我国陆上和近海大陆架共有中新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盆地 150 个,总面积 430 万平方公里,其中陆上

140 个盆地 352 万平方公里,近海大陆架 10 个盆地 78 万平方公里(见图 5.3)。

在这些盆地中面积大于 10 万平方公里的 13 个,1~10 万平方公里的 44 个。

据测算,石油总资源量超过 10 亿吨的盆地有 14 个,天然气资源量大于 10 000

亿立方米的盆地有 13 个。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 940 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

38 万亿立方米,总的油气资源规模和美国相当。按目前经济技术可采条件计算,我国最终常规石油可储量应为 150~200 亿吨。而直到 1990 年底的全国累计探明储量为 148.65 亿吨,探资比为 18.25%,至 1992 年底累计探明可采

储量为 45 亿吨,探明程度也仅为 22.5%~30%。至 1995 年,全国剩余探明石

油储量为 32.87 亿吨。天然气到 1990 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 13 800 亿立方米,

探资比为 2.67%,到 1995 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 17 376 亿立方米,探明程度更低得多。故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1. 油气资源分布较普遍,但探明程度不一,已发现油气田相对集中( 见表 5.10)。

表 5.10 中国油气资源、储量的地区分布及探明程度(至 1990 年底)

地区

石油(亿吨)

天然气(亿立方米)

探资比(%)

资源量

探明储量

资源量

探明储量

石油

天然气

东部

27.03

82.36

11.37

54.39

55.59

12.76

中部

4.86

3.76

23.08

22.81

14.11

2.64

西北部

25.41

10.29

22.05

12.82

7.39

1.55

青藏

0.35

近海海域

23.67

3.59

27.51

9.98

2.77

0.97

南海海域

合计

18.68

100.00

100.00

15.99

100.00

100.00

18.25

2.67

各地区概况:

东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的陆地部分,包括有松辽、华北(渤海湾)、南襄、江汉以及苏北等重要含油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及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 82.36%及 54.39%。因此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油气资源基地,主力油田大庆、胜利、辽河等均分布于本区。

中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与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一线之间的地区,分布有海拉尔、二连、鄂尔多斯、四川等含油气盆地,已探明二连等油田和四川天然气田,近年又在陕北即陕甘宁盆地中部,取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成果,说明本地区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地处内地,许多油气田位于山区、黄土高原或沙漠化地区,地理条件比较复杂。

西北部:指贺兰山以西、昆仑山以北地区,主要分布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盆地,面积广阔,初步测算石油资源量占全国 1/4。但因勘探程度很低,已探明石油储量只为全国 1/10,探资比更不到 1/10。90 年代以来,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盆地石油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极有希望成为我国油气接替基地。

青藏:分布有羌塘、伦坡拉等盆地,自然条件恶劣,尚未开展油气勘探。近海海域:近海大陆架区分布有许多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主要有渤海、

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琼东南、莺歌海等。其石油资源远景很大, 占到全国总资源量的 23%。近十年来,近海油气勘探取得丰富成果,截至 1995

年已累计探明了石油地质储量 12 亿吨和天然气 23.50 亿立方米,分别占估算经济资源量的 14.5%和 6%;已建成海上油田 15 个,气田两个。由于近海油气资源富集区正好靠近经济发达而能源紧缺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对保障这里的优质能源供应将起到重大作用。

南海海域:也有很好的油气远景,尚有待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总之,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石油在资源总量中,

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和准噶尔四大盆地合占一半强,海上约占四分之一。

而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今后西北地区的储量可望有较大的增加。

图 5.3 中国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1. 油气资源的质量特点与赋存条件。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中,常规石油占57.5%,低渗透油占29.7%,稠油占12.8%。就埋藏深度看,多数分布在2000~ 3500 米的深度范围内。就资源与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论,44%的资源分布在地理环境较复杂的海域、浅滩、沙漠、山地和高原地区。在天然气资源中, 优质天然气(中-高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小于 4 500 米,圈闭简单)仅占

22.7%,埋深大于 4 500 米的占 42%。

从原油质量分布看,我国原油以中质原油为主,约占原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如大庆、胜利两大油田大部分为中质原油,其轻质馏份收率比中东地区原油相同馏份收率几乎低一半;同时原油的重质化速度很快,尤以辽河油田最明显,重质原油产量已占油田产量 40%以上。其次,我国多数原油含硫较低(低于 0.5%),而含氮普遍较高(0.1%~0.4%)。再者,我国 60%原油属于石蜡基原油,大庆原油含蜡量 26%,胜利原油也达 13%,而沥青质含量普遍很低。以上这些特点,对炼油工艺及产品结构都有深刻影响。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进展及生产变化

我国过去油气工业基础极其薄弱,1949 年时探明石油储量不到 3 000 万

吨。建国以来大力进行勘探,到 1992 年底已累计探明 159 亿吨。几十年来, 随着勘探工作的部署、调整与储量的增长分布,油田的开发与生产布局的变化也很显著。

50 年代,以原有西北的石油工业为基础,在原苏联帮助下。主要发现了

克拉玛依、冷湖等 31 个油田,初步建立了以玉门、新疆、青海和四川四个油

田为主的西部石油基地。原油产量由 12 万吨增加到 373 万吨,十年内平均增

长 36 万吨。

1960~1978 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从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的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以及陕甘宁盆地,先后发现和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扶余、辽河、任丘、长庆等一批大油田。特别是在 60 年代初期,运用陆相生油理论,开发和建成了大庆油田,1979 年原油产量超过 5 000 万吨。全国原油产量则在 1978 年超过 1 亿吨。其中 1963~

1968 年间,年均增长 200 万吨,1968~1978 年间年均增长 900 万吨。由于同

时加强了炼油技术的研究,使石油产品基本实现了自给,并且自 1973 年起始有越来越多的原油出口。

1979 年以后的十年,全国石油储量进一步增长,特别是在 80 年代中期扩大了胜利油田的勘探成果和探明了中原油田,保证了原油产量进一步增加,由 1979 年的 10 615 万吨增加到 1988 年的 13 705 万吨,年均增长 300

万吨。在大庆油田保持 5 000 万吨以上年产量的同时,胜利油田达到了年产

3 000 万吨的规模,辽河油田也达到了 1000 万吨以上,成为我国三大主力油

田。在全国满足国民经济所需油品的同时,出口原油在 1985 年达到 3 064 万吨的高峰。

1989 年以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缓慢,这一期间,尽管在西部地区油气

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尤其是揭示了塔里本盆地油气和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前景,海上油田也有显著成就,但自 1985 起新增原油储量顶不上采出的油

量,从而使储采比不断下降,由 1985 年的 18.7 降到 1992 年的 14.7。原油

产量由 1989 年 13 764 万吨小步增加到 1995 年的 14902 万吨,平均每年增加

仅 190 万吨,低于对油品的需求增长。迫使进口油品迅速增加而出口连年递

减,到 1993 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

三、当前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勘探投资不足,储采比下降。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和主要的目的层、油气聚集带和背斜构造的探明程度已较高,待探明的石油资源多为稠油,其油气藏类型复杂。其它地质远景好的含油气盆地大部分布于西部及海域地区,勘探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在勘探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 勘探投资未能相应增加,必将造成油井数的增加落后于生产增长的需要,最终造成近年来储采比下降的趋势。东部七个老油区近期如无新的突破,其现有储量到下世纪初均将先后面临逐渐枯竭的局面。

  2. 产量增长缓慢,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自 1978 年石油产量突破 1 亿吨大关之后,年增长速度急剧下降。1989 年以后,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l%。其中,东部地区产量稳中有降,在全国原油生产中的比例从 91.9%下降到87.35%;而原油的增长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和近海海域,其中西北地区产量从

769.9 万吨,增长到 1857.3 万吨。东部各主力油田陆续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全国油田综合含水将由 1990 年的 76%上升到本世纪末的 85%。为了力争这些老油田的稳产,必须采取一系列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措施,并要增加大量投入; 另方面新探明和投产的油田主要集中在沙漠、戈壁或近海地域,开发难度大。这些都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

  1. 消费增长迅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一直以煤为主,1965 年石油比重开始上升,到 1976 年曾达到 23%的最高值,而后又逐年下降,至 1995 年为 17.3%,和能源生产构成中石油比例的变化大体相似。

石油的消费量过去一直控制在国内可能供应量的范围内,直到 1988 年以前,基本上没有成品油进口。其后随着能源价格与市场管理的进一步改革, 油品需求自 1990 年以后每年以 7%~10%的速度递增,主要是由于公路运输与城市交通用油增长很快,东南沿海省份进口石油猛增,农村经济发展也使油品需求不断增加。这样,从 1993 年起我国石油总消费量超过了生产量,使我国由石油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见表 5.11)。

表 5.11 1989~1993 年我国原油和主要油品进出口(万吨)

年份

项目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原油

进口出口

326.3

2438.8

292.3

2397.9

597.3 2

259.8

1135.8

2150.7

1565.2

1943.5

油品

车用汽油

进口

出口

31.9

118.9

15.5

163.7

10.8

205.7

33.1

267.8

218.2

184.6

燃料油

进口

出口

80.7

54.6

63.7

57.7

116.4

47.5

169.3

44.6

387.3

18.9

车用柴油

进口出口

345.3

141.6

199.5

153.3

286.0

115.3

460.9

144.0

869.0

125.5

总计

进口出口

475.8

315.0

278.7

374.6

413.2

368.5

663.3

458.4

1474.5

328.9

1995 年原油进口 1709 万吨,出口 1885 万吨,成品油进口 1440 万吨, 净进口量继续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生活各方面都需要越来越多的优质能源,首先是石油、天然气。在当前世界石油市场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我国沿海地区有可能进口更多油品或建设更多加工进口原油的炼油厂。因此预计到 2000 年以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有可能回升到

22%。由于国内原油生产预计 2000 年及 2020 年分别可达 1.55 亿吨及 1.8 亿

吨左右,而需求预测 2000 年及 2020 年分别为 2 亿吨及 3.2 亿吨。因此必须增加石油进口,以满足消费增长。

四、中国主要油气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