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广,耕地多,林草少

黄土高原的土地辽阔,是我国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境土地总面积为 7.755 亿亩,若按总人口 9 030 万计算,平均每人占有土地为 8.59 亩,这远高于我国东南部各省。但区内差异很大,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豫西丘陵区地狭人稠,人均土地只有 3.2 亩。自此往北往西,人均土地愈来愈多,

山西省为 7.8 亩、陕西 7.7 亩、甘肃 11.3 亩、青东丘陵 16 亩、宁夏部分 26.7

亩,内蒙古黄土丘陵区人均土地最多,达 32.3 亩。

黄土高原土地辽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盘。但区内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 80%,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 20%。

山西省可作为代表,据测算,山西各种地形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山地 35.7%、丘陵 44.6%、平川 19.7%。由于黄土高原平川地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和山西中部五大盆地(太原、大同、忻州、临汾、运城)以及少数黄土塬,所以,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方是丘陵山地,并不适合农耕,而利于林牧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传统习俗束缚,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一直得不到合理利用,普遍存在着土地开垦过度现象。耕地虽多,但多是山坡地,质量很差。森林草地稀少, 而荒山秃岭很多。在黄土丘陵山区,耕地面积一般要占土地总面积的 40%~ 50% 左右,林地面积占 10%左右,人工草地很少,只有一些产草量很低的草坡,30%~40% 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苍夷的景象。如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河曲县土地总面积为 198.3 万亩,其中耕地 78 万亩,占39.4%,林地 27 万亩(其中经济林 1.57 万亩),占 13.66%,草地 5.15 万亩

(含人工牧草 1.6 万亩),占 2.6%,未利用的荒山荒坡荒沟 80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40%以上①。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状况也相类似,如绥德县土地总面积为 277 万亩,其中耕地占 62.75%,林地只占 8.26%,过度开垦尤为突出。而到宁夏固原和甘肃定西地区,土地过垦情况更为严重,几乎是赤地千里,无尺寸不耕。固原有些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殆尽,而显露出基岩,形成了“青砂露面”的景象。定西地区由于缺乏燃料,毁林毁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那里尽管耕地很多(一般人均 10 多亩)。仍难得温饱,长期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

近十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援“三西”(定西、河西、西海固)建设, 林草植被扩大,土地利用结构有所改善,面貌有些改变。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黄土高原才有出路。延安枣园庙沟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典型。该村原有耕地 7 500 亩, 467 口人,人均耕

地 16.1 亩,由于滥垦山坡,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单产很低,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1 年以前,全村人均产粮食只有 250 公斤,人均收入仅40 多元。后来该村干部带领群众彻底改变耕作制度,调整土地结构,狠下决

心退耕了 5500 亩土地(占原来耕地 73%),将它改种 3200 亩用材林,2 000 亩苹果,300 亩桃杏,把土山变成了青山,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实现林茂粮丰,收入大增。1995 年全村人均产粮 500 多公斤,人均收入 5 000 多元。庙沟村的事例雄辩地证明:改变广种薄收、滥垦山坡陋习,合理利用土地,是改变黄土高原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