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的“生物基因库”
西双版纳古地理环境独特,中生代末古地中海消失,印度次大陆动植物通过西双版纳进入亚洲腹地,第三纪时欧亚动植物在此交汇,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隆起,又成为中印半岛与亚洲大陆动植物交流的唯一通道。第四纪冰期时,它是亚洲大陆热带与亚热带动植物退却的最北界。全新世以来,西双版纳成为沿横断山脉及澜沧江峡谷动植物交流的通道。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西双版纳环境优越,光温水组合好于同纬度地区。保存了我国最原始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第三纪以来,这里古热带气候未发生剧变,晚更新世的冰期未曾影响到这个区域,使之保存下许多孑遗植物,在植物区系中含有较多的古老科属以及单型属和寡型属。如第三纪古热带植物 20 个孑遗属中,西双版
纳就有 12 个属。随着考察研究的深化,不断在西双版纳发现新的生物物种。西双版纳生物区系复杂,联系广泛。在区系起源与生态地理上,它有很强的热带性特征,优势植被以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为主。可是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美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非洲分布等种类都能参与建群,与其它热带地区在生物学发生和地理分布上有着广泛的联系,有许多种为我国所特有,从而丰富了我国植物区系,是我国独特的植被区域单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例如,全国高等植物有 3 万多种,西双
版纳就占据 5 000 多种。已经整理、鉴定的植物变种即达 3 890 种,264 科,
1471 属。各种植物共聚,形成高矮有别、互相依存、若干层次的自然群落,
有的甚至多达七八层,植物密度大,种类多,空间利用系数高,在 1 公顷范围的森林中就有几百个树种。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其特点是: 珍、稀、古、特种植物多。如望天树、假广子、红光树、云南肉豆蔻、风吹楠、四薮木、顶果树、双籽藤黄、大藤苞黄、山红树、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即是珍稀种、特有种植物的代表。天料木、臀形果、滇南木莲、树蕨、小花银钱豹、契瓣花、小叶轮种草、蓖齿苏铁,鸡毛松、百日青、肉托竹柏、长叶竹柏、柔丝滴草等为古稀孑遗树种的代表,它们连续繁衍已有上百万年, 而在其它地区受冰川侵袭早已绝迹。
西双版纳有栽培植物野生类型和近缘种,如全世界发现的几种野生稻, 它就占 3 种。已查明西双版纳可直接利用的经济植物有 1200 种,中草药 1776
种,香料植物 52 种(200 多个品种),果品植物 110 多种以及大量的花卉植物等。
从动物地理区域划分看,西双版纳属东洋界华南区滇南山地亚区。在生态地理类型上属于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它不仅以华南区、西南区物种为主,且东南区系、印缅区系的动物溯谷至此,成为不同自然区域生物区系的野生动物荟萃之所,成为热带、亚热带动物富集、物种高度多样性的
一个区域。西双版纳的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 0.2%,而动物种类却占全国近1/4。在国家重点保护的 335 种陆栖脊椎动物中,西双版纳即占 129 种,其中
一级保护动物 20 种,二级保护动物 109 种,另有 10 种属云南省珍稀濒危动物。由于动物区系特殊,物种极其丰富,所以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1982 年国家科委决定在西双版纳建立实验动物灵长类中心。1988 年西双版纳州政府在勐养、补蚌建立了动物观察研究基地,进行野生动物养殖复原、生态观察及热带雨林林冠动物区系和生态研究。由于加强保护,近年来野象、野牛数量都有增长。
总之,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优越,茂密的森林和多层次的雨林结构,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隐蔽的环境,形成动物多样性的生息域,生物量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转环节多,区系成分丰富,中南半岛热带特有种多,成为中国东洋界动物最集中的分布区,珍稀种与频危种多,新纪录与特有种亦多,因此,加强保护至为重要。1986 年国家设置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有
241 776 公顷,包括州内三市县,划为 5 个保护片。其中勐腊保护片 92 932 公顷,尚勇保护片 30 538 公顷,勐仑保护片 11 242 公顷,勐养保护片 99760 公顷,曼搞保护片 7 304 公顷。
五片共有天然林197 819.l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l.8%,竹林14 316.3
公顷,占总面积的 5.9%,灌木林 2 723.9 公顷,占 1.1%,无林地 26 908 公顷,只占 11.2%。
在天然林中,阔叶林 197 417.4 公顷,占 99.8%,针叶林为 401.7 公顷,
仅占 0.2%。木材总蓄积量 3 960 万立方米,其中以望天树林单位蓄积量最高, 每公顷近千立方米。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植物类特有的热带季节性雨林,如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林、望天树、版纳青梅林、羯布罗香、网脉肉托果、滇楠、龙果、四薮木、蓖齿苏铁等。动物类主要保护对象为:象科、长臂猿科、懒猴科、鹿科、阔嘴鸟科、犀鸟科、蜂虎科、蝾螈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