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可能遵循的轨迹
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过程有其明显的规律性。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可说是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到了 70 年代初,我国即开始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基础弱,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将延续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可能到 2015~2020 年间才能基本完成。我国至下世纪初的经济增长轨迹很可能类似日本(50~60 年代,年增长在 10%左右,70 年代以来,速度逐步减低),而不会像美国那样长期稳定低增长(3%~ 4%)。但是,也不可能像亚洲“四小龙”那样,在 20~30 年将就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地区。8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 10%,其中 1992 至 1995 年的超高速增长是在特殊背景下的超常规发展。今后 20 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 7%或 8%左右。大约到 2020 年,中国将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由较高增长速度过渡到平稳增长,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高,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得到扭转。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大约要经历 50 年左右。
二、工业产业结构演进及高度化
工业发展规模及结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而且,国际之间的竞争根本上取决于工业产业结构水平的竞争。所以,不断提高工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国未来的工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如何呢?
(l)中国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将遵循一般规律,但具体的轨迹又不同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将来要逐步演变到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很大比重的阶段。现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为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基础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能源、钢铁、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美国、日本、德国及原苏联,在 70 至 80 年代前期,人均钢产量都曾经达到 500~1000 公斤,我国目前的人均钢产量只有 80 多公斤。中国的钢铁工业还有 20~30 年量的扩张。也就是说,在今后 1/4 世纪左右的时间内,中国还要新建和扩建一系列的钢铁基地。但是,中国由于人口众多, 钢铁生产不可能将人均 500~1000 公斤作为长期目标。根据多方面的分析, 中国钢产量的高峰将是 1.5 亿吨左右,可望在 2015 年前后达到。中国的乙烯
生产能力(包括已建成和在建的)只有 350 万吨左右。而美国乙烯的生产能
力已经达到 1500 万吨,日本也有 500 多万吨。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城乡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合成材料,中国以乙烯为中心的石油化学工业还需要有一个大发展。
这就是说,基础原材料工业大规模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主体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经济大国共同所走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不能逾越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可以导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 必须指出,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由于中国基础原材料工业生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内的需求,因此,不需要也不可能达到美国、日本、德国曾经达到的人均生产规模。由于中国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如为满足出口而增加原材料生产的规模是不可取的。
-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制造工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正在明显提高。电站设备、交通运输机械、电子计算机以及“八五”期间的电器、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大幅度增长,且开始出口。近年来,长城、联想等国产微机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 40%。“九五”期间将继续得到较快的发展。到 2000 年左右,我国的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年产量将达到 300 万部以上。电子
产品市场年销售总规模 1 万亿元以上。进入下个世纪,电子工业将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 中国轻纺工业的发展将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制约。1995 年全球贸易额 6 万亿美元,中国出口总额只占全球出口额的 3.1%。但 2000 年世界轻工
贸易将达到 1.3 万亿美元,纺织品贸易额将达到 4 500 亿美元,中国将分别达到 700 亿美元和 540 亿美元,占到 5.3%和 12%,比出口总额所占比重大得多。而现在全国纺织行业的规模已达到 4 100 万锭,市场供大于求的严重情况还可能长期存在。
-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样面临着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严峻局面。1995 年在汽车进口税高达 200%的情况下,全国 10 多家小轿车生产厂只制造了 32.2 万辆汽车(同年进口 15.8 万辆)。 1996 年,中
国汽车厂和合资企业计划生产 45 万辆,但总共只生产了 34 万辆。主要是市
场问题。根据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人均收入达到 4 000~6 000 美元才
买车,小汽车才大量进入家庭。而中国目前尚不到 1000 美元。唯一盈利的企业只有上海大众,其销售占全国市场的 55%。德国、法国分别在长春、广州的企业都亏损严重。一部分汽车工业的厂商已将开拓农村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目前全国拥有农村机动车 800 万辆,但需求很旺,每年约需增加 200 万辆。
- 中国未来的工业产业结构将受到资源、环境状况的制约。由于中国水、土、优质能源及部分矿产资源的不足,基础产业的规模将受到限制。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最为明显。如果中国的石油资源勘探不能出现大的突破,原油加工能力难以超过 1.5 亿吨/年。在这种情况下,石油化学工业就不能更大规模的发展。
中国的资源、环境状况将决定中国国民未来的消费结构。而产业结构要与国民的消费结构相符合。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集中反映。在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小汽车能否或是否要大量进入家庭的问题。小汽车的数量和普及程度,对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在资源、环境状况日益制约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在产业结构选择方面需要更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电子工业、新型材料工业、医药与生物工程产品等生产。
- 产业结构将逐步实现区域化和层次化。中国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十分突出,制约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影响了全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地区间将建立起有层次的产业地域分工格局。
世界上任何一个幅员大国,发达的经济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大多位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对世界市场和技术创新反映灵敏,新兴产业往往先于内陆发展。资源比较丰富的内陆地区不可避免地先着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并尽可能将产品输向沿海地区。
三、中国工业布局的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