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
- 平原广阔,地形多样。珠江三角洲是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珠江三角洲范围大致是三水—广州—石龙一线以南至南海之滨的冲积平原,面积 8 601 平方公里,在我国仅次于长
江三角洲,在世界大河三角洲中排第 15 位,在亚洲居第 6 位。加上沿江、沿
海的平原、低地,本区平原总面积约 1.5 万平方公里。总面积虽不算大,但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珠江三角洲地貌形态 4/5 为平原,还有 1/5 为丘陵、谷地和残丘,而愈近河口,两旁山岭反而愈高,最高山峰在斗门县的黄杨山,海拔 500 多米。这是珠江三角洲与许多大河三角洲的不同之处。三角洲平原的西、北、东三面有山岭包围,低山、丘陵、谷地和河谷平原相间。多种地貌类型,不但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对工业布局、城镇建设、旅游业也很有利。珠江三角洲不少城镇就是建于平原与谷地、山丘交界处,既可利用缓坡山丘地、谷地作城建用地,少占农田,地质基础也较好,又利于城市防洪防潮,并使城市更富立体感。对地基要求较高的大工业厂房大多选址在山丘边缘。基本建设所需的大量石、砂、泥可从附近山丘就地取材。往往是夷平了一座小山,也增加了一片宝贵的建设用地。这里的山丘还是建设城市公园和旅游景点的理想用地。
-
气候温和,水热丰沛。珠江三角洲地处南亚热带,濒临南海,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生长季长,基本无冻害,且雨热同季。地处本区中心的广州市年平均气温 21.7℃,最冷月也在 13.3℃以上,霜日一般只有 2~3 天, 全年大于 10℃积温 7 643℃,平均年降水量 1700 多毫米。这样丰富的光、温、水资源,非常有利于双季稻、甘蔗、蔬菜、亚热带水果的生长。这就为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作物亩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长青,景色宜人,对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
-
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河流纵横,西江干流、北江干流、东江干流、东平水道、莲沙容水道、陈村水道、小榄水道、潭江水道等数百条水道不仅利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而且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大多能通航 300~1000 吨船只,在三角洲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江在三角洲平原分成虎门、洪奇沥、蕉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八个口门出海。虎门是一条能通航万吨巨轮的深水航道,是广州的出海门户。其他口门一经整治也能通航数百吨至 3 000 吨船只,均有很好的通航价值。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在 3%左右,全氮约 0.18%,达到高产土壤要求,唯磷、钾较缺。
- 岸线漫长,滩涂广布。珠江三角洲沿海岸线长达 1059 公里(不含
岛屿岸线),滩涂、岛屿、港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滩涂面积 102 万亩,
其中未利用滩涂达 89 万亩,主要分布于珠江口西岸的珠海、谷山、中山、番禺、新会等市沿海。滩涂大多集中连片分布,土质肥沃,淡水来源充足,适宜性广,围垦条件成熟(近期可围垦面积达 65 万亩),围田可利用率高,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不但可围垦造田,也可作海水养殖,部分还可作城镇、工业、港口、旅游用地、近期不宜围垦的滩涂则可进行海水养殖。
珠江三角洲前缘海域分布着 388 个岛屿,面积较大的有上川、下川、三灶、横琴、淇澳、南水、高栏、荷巷等,以及属于香港的香港、大濠洲、青衣、南丫、蒲台、平洲,澳门的氹仔、路环等岛。这些岛屿有的已成为繁华市区(如香港岛等),有的是正在开发中的城市用地(如香港的大濠洲,澳门的氹仔、路环,珠海的三灶、高栏、南水、横琴),有的可建深水港,有的可作海上贮油基地,有的富有旅游价值,可开辟为旅游区。
本区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如大亚湾、大鹏湾、赤湾—妈湾、虎门口、高栏列岛海湾、岸门口银洲湖等,均具有良好建港条件。
此外,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少有的地震相对安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