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国际化
对于自由资本主义的香港,多国多方资本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香港资本的国际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本来自多国多方,有广泛的国际基础; 二是本地资本越来越广泛地投入国际市场。
- 香港的多国多方资本。从 6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等海外资本不断
涌入香港,当时主要是英、美、日等对香港工业的投资。到 80 年代,投资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90 年代,多国多方资本已形成一定格局:日资的进取性最强,以长线投资为主,近年以金融业为重点,制造业、百货业和房地产业齐头并进,是香港最大的制造业投资者,尤以电器、电子行业的投资为主,
其百货业占市场的 1/6 多。其次为美资,在 60 年代主要投资制造业,在 80 年代转向以贸易、金融业为主。中资,在过去其政治意义比经济意义重 要, 为平衡外资“九七”撤走的危机感,积极向房地产业、大型基建项目及公共事业发展,并将在香港经济的升级转型中起一定的牵头作用。英资仍较有实力,过去其经营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香港政府的特权,比较谨慎保守,以怡和置地为典型。“九七”后,其总量在收缩,目前主投资在航空和房地产。
值得提出的是在香港华资,它分香港本地华资和海外华资(主来自东南亚),二者发展不相上下。华资起源于开埠后的华人转口生意。随后在 60 年代抓住机遇进军房地产和航运业,经过积累已形成大中小资本并存、自由资本和垄断资本并存的多样性资本结构。目前,在公用事业的发展中已可与英资平分秋色。
- 香港对多国多方的投资。香港在境外投资起源于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当时香港工业失去比较优势,为转移危机,实现经济多元化,逃避西方对纺织品的限制而大规模投资中国内地的华南地区。在 80 年代,港资占中国内地外资近七成,并主要投资加工工业。90 年代,投资领域扩展到房地产和部分商业。同时,由于华南地区渐失比较优势,他国资本进军中国构成强大的竞争,香港在 80 年代中后期遂进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并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投资为主。其中香港已成为台湾的第三大投资者,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投资来源,对越南的投资数量名列第二,投资项目居首位。另外,由于不少上市公司必到海外注册,使得香港的华资和英资对海外投资大增,地区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香港的资本结构更趋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