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模式
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过程,以中国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典型。在这一方式的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的形成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一是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二是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发展个体工商企业;四是劳务输出。而人口的地域转移则多种多样,有“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继续留在农村的;有“离乡不背井”,进入城镇或边远地区的; 也有“进厂又进城”,进入城镇或小城市的。这种方式的城镇化深刻地受制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和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能力。这种城镇化过程可再细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
苏南模式。主要发生在江苏南部地区,以苏锡常地区为最典型。该地区开发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历史上素有农工相辅之传统,手工业一向发达。该地区城镇密度高,中心城市辐射力强,人多地少,乡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为解决剩余劳力过多的问题,在原有集体经济的社队企业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以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系,城镇化得以较快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驱动之下,乡镇企业出现了向更大城镇集聚的新趋势,从而有可能使城镇化步入到新阶段。空间上获得了一次集聚过程,从而使产业的规模扩大,导致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这一阶段大体上介于 1984~1988 年。
-
温州模式。主要发生在浙江沿海地区,以温州和宁绍地区为典型。该区地少人多,交通不便,但该区素有经商传统,因此一俟改革开放,该区即以商促工,发展起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在生产领域发展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开辟专业市场,并通过个人外出经商,使生产与消费结为一体。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浙江村”,以及遍布各边远地区的浙江人,无疑加速了各地和浙江本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但由于个体经济的规模较小,规模经济效益难得发挥,技术构成难得提高,这种方式的城镇化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中国建制镇职能类型
根据中国建制镇的职能特征,可划分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①行政中心。这类建制镇都是一定行政区的政治中心,为县、镇政府所在地。镇内除配置比较齐全的行政机构和文化设施外,也兴办一定的第三产业和加工制造修理业。②工业镇。这类建制镇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乡镇工业有一定规模, 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有一定的水平,产品质量较高,产品品种能够占领一定的市场,而且全镇工业产值比重大,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也大。③渔业镇。沿海、沿江河流域、沿大型湖泊的建制镇,以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贮藏等为主导产业,一般多建有加工厂、冷冻库和运输站等。④工矿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而形成的建制镇,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矿区服务的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也较发达。⑤旅游镇。具有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资源,以发展旅游业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或无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的建制镇。这类建制镇的交通运输、旅馆服务、饮食业等都比较发达。⑥交通镇。这类建制镇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多位于公路、铁路、水运、海运的交通中心,能形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客流、物流中心。⑦ 贸易镇。以商品流通为主的建制镇,其运输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设有贸易市场或专业市场、转运站、客栈、仓库等,并配置相应的金融、公安、税务、工商等机构。⑧口岸镇。这类建制镇以发展对外贸易为主,大多位于沿海、沿江河的港口口岸,或与邻国有边境贸易的建制镇,一般都设有海关、动植物检疫站和货物贮运站等。⑨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建制镇具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民族风格的或鲜明地域特点的建筑群,它们都是拥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城镇。四、中国建制镇空间分布 依据中国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在保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完整性的基础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地域分异十分明显
(表 8.8)。
表 8.8 中国三大地带农村经济分异表(1992 年)
项目 |
东部沿海 |
中部 西部 |
|
---|---|---|---|
国土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136 |
280 544 |
比例(%) |
14.2 |
29.2 56. |
续表 8.8
项 目 |
东部沿海 |
中部 |
西部 |
|
---|---|---|---|---|
农村社会总产值 |
产值(亿元) |
15 904 |
6 327 |
3155 |
比例(%) |
62.7 |
24.9 |
12.4 |
|
人均(以西部为 1.0 ) |
2.97 |
1.37 |
1.0 |
|
农业总产值(以西部为 1.0 ) |
1.47 |
1.16 |
1.0 |
|
非农业总产值(以西部为 1.0 ) |
4.84 |
1.63 |
1.0 |
|
农业结构 |
种植业(%) |
50.9 |
60.2 |
59.0 |
林牧副渔业(%) |
49.1 |
39.8 |
41.0 |
|
劳动生产率(劳均创造农村社会总产值,元) 土地生产率(每公顷耕地提供农作物产值,元 |
8 858 7 190 |
4 323 4 270 |
2 814 4 552 |
|
农村工农业产品商品率(%) |
75 |
62 |
57 |
|
家庭经济 |
每农民纯收入(元) |
1002 |
695 |
605 |
每公民总支出(元) |
752 |
536 |
485 |
资料来源:刘存星、唐圣玉:东中西部农村差距有多大,《中国农民》,1993 年第 1 期。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虽然仅占国土面积的 14.2%,却集中了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62.7%,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致接近于中部地带的 2 倍、西部地带的 2.5 倍。在这一地带,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约占一半,非农业
总产值是中部地带的 3 倍和西部地带的 4 倍多。
在这样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中国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带占全国国土面积 43.4%,却集中了 75.8%的建制镇,建制镇密度东部沿海地带为中部地带的 2.8 倍和西部地带的 7 倍,中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 2.64 倍,其差异程度与经济地带差异相似(表 8.9)。
表 8.9 中国三大地带建制镇分布表(1992 年)
项目 |
全国 |
东部沿海 |
中部 |
西部 |
---|---|---|---|---|
建制镇数(个) |
13 737 |
6026 |
4 387 |
3 324 |
比例(%) |
100.00 |
43.86 |
31.94 |
24.20 |
建制镇密度(个/万平方公里) |
14.3 |
44.3 |
15.7 |
6.1 |
五、建制镇省际差异
中国建制镇省际差异与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据 1992 年资料,中国省区中四川省人口最多,已超过 1 亿人,其次是河南、
山东、江苏、河北、广东、湖南、安徽和湖北等省区,人口总量在 5000 万~
1 亿人之间;广西、浙江、黑龙江、辽宁、江西、福建、陕西、云南和贵州
次之,人口总量在 3 000~5 000 万之间;其余省区人口总量均在 3 000 万以下。就人口密度而言,上海、天津、北京和江苏是中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省、市、区,每平方公里在 600 人以上;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次之,每平方公里在 400~600 人之间;福建、辽宁、广东、湖北、湖南、河北、江西、海南再次之,每平方公里在 200~400 人之间。按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北京、天津最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4 000 元以上;广东、辽宁、浙江、
江苏、黑龙江、新疆次之,在 2 000~3 900 元之间;山东、福建、河北、山东、吉林、海南、青海、湖北居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500~2 000 元之间;山西、内蒙古、湖南、江西、河南、西藏、陕西、四川、云南、甘肃、广西和安徽等省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000~1500 元;贵州最低,仅为 890 元。
在这种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建制镇的省际差异相当明显。据 1992
年资料统计,全国共有建制镇 13 737 个。四川省是全国拥有建制镇数量最多的省份,建制镇数达 1588 个,占全国建制镇总量的 11.56%;广东省是中国除上海、北京、天津以外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建制镇数量达 1257 个,占全国建制镇总量的 9.l%;山东省第三,建制镇数达 866 个;此外,浙江、安徽、湖北三省区也成为建制镇聚集省份,建制镇数量均超过 840 个,分别占全国
建制镇总量的 5%以上。从建制镇密度看,浙江省建制镇密度跃居榜首,达 86 镇/百平方公里;江苏、上海、广东、安徽、山东建制镇密度次之,分别达到55 镇/百平方公里以上;北京、湖北、福建建制镇密度也分别达到 40 镇/百平方公里以上(表 8.10)。
表 8.10 中国分省区人口、经济、建制镇区际差异表(1992 年)
省区 |
人口 |
经济 |
建制镇 |
|||
---|---|---|---|---|---|---|
总量(万人) |
密度(人/平方 公里) |
国民生产总值 (元) |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元) |
总量(个) |
密度(个/百 平方公里) |
|
北京 |
1102 |
670.8 |
709.O |
5781 |
79 |
48.1 |
天津 |
920 |
821.1 |
411.2 |
3944 |
38 |
33.9 |
河北 |
6275 |
334.3 |
1156.1 |
1545 |
681 |
36.3 |
山西 |
2979 |
183.1 |
518.2 |
1467 |
495 |
30.4 |
内蒙古 |
2207 |
18.6 |
378.4 |
1466 |
251 |
2.1 |
辽宁 |
4016 |
247.8 |
1297.7 |
2707 |
456 |
28.1 |
吉林 |
2532 |
132.6 |
514.8 |
1718 |
286 |
15.0 |
黑龙江 |
3608 |
75.5 |
855.9 |
2099 |
367 |
7.7 |
上海 |
1345 |
2319.0 |
1065.9 |
6675 |
35 |
6O.3 |
江苏 |
6911 |
673.6 |
1977.9 |
2143 |
651 |
63.5 |
浙江 |
4236 |
421.0 |
122O.7 |
2310 |
865 |
86.0 |
安徽 |
5834 |
429.3 |
724.9 |
1052 |
803 |
59.1 |
福建 |
3116 |
257.1 |
705.2 |
1803 |
506 |
41.7 |
江西 山东 |
3913 8610 |
234.4 549.4 |
558.0 1980.0 |
1212 1876 |
318 866 |
19.1 55.3 |
河南 |
8861 |
527.4 |
1213.2 |
1141 |
382 |
22.7 |
湖北 |
5580 |
300.0 |
1003.6 |
1584 |
846 |
45.5 |
湖南 |
6267 |
295.9 |
920.1 |
1280 |
639 |
30.2 |
广东 |
6525 |
310.4 |
2293.5 |
2823 |
1257 |
59.8 |
续表 8.10
省 区 |
人口 |
经济 |
建制镇 |
|||
---|---|---|---|---|---|---|
总量(万人) |
密度(人/平方 公里) |
国民生产总值 (元) |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元) |
总量(个) |
密度(个/百 平方公里) |
|
广西 |
4380 |
185.4 |
572.3 |
1058 |
387 |
16.4 |
海南 |
686 |
202.2 |
141.7 |
1645 |
205 |
6.04 |
四川 贵州 |
10998 3361 |
193.8 190.8 |
1492.4 331.7 |
1180 890 |
1588 640 |
28.0 36.3 |
云南 |
3832 |
96.8 |
510.0 |
1147 |
349 |
8.8 |
西藏 |
228 |
1.9 |
33.3 |
1388 |
3 |
0.02 |
陕西 |
3405 |
165.6 |
494.5 |
1292 |
376 |
18.3 |
甘肃 |
2314 |
50.9 |
301.9 |
1133 |
168 |
3.7 |
青海 |
461 |
6.4 |
84.3 |
1592 |
28 |
0.38 |
宁夏 |
487 |
94.0 |
78.6 |
1451 |
45 |
8.7 |
新疆 |
1581 |
9.5 |
382.3 |
2047 |
127 |
0.77 |
合计 |
117171 |
122 |
2397.3 | — |
13737 |
14.3 |
说明:(1)台湾及港澳地区暂未包括。
(2)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 1993,《中国统计年鉴》 (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②建设部村镇规划司,《一九九二年村镇建设简要汇总情况》。
六、建制镇地理分布
中国建制镇的形成与发展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
平原、丘陵地区分布密,高原、山区分布疏。据统计,中国 80%的建制镇分布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区,约 17%的建制镇分布在海拔 500~2 000 米的中、低山地区。城镇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低密高疏”的垂直分布规律。
-
暖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分布密。中国广大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形成了中国建制镇分布密集地区;温带中的中温带平原地区也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建制镇分布密度也较大;热带在中国分布面积虽然不大,但由于高温多雨,是中国热带林、水果的生产基地,其建制镇的分布仅次于上述两个地区(表 8.11)。
表 8.11 中国建制镇按气候区域分布表(1992 年)气候区
气候区项目 热带 |
亚热带 |
暖温带 |
中温带 |
寒温带 |
青藏高原区 |
合计 |
---|---|---|---|---|---|---|
建制镇数(个) 3456 |
2408 |
13619 |
4550 |
1106 |
1543 |
48355 |
建制镇总数比重(%) 7.15 |
49.80 |
28.16 |
9.41 |
2.29 |
3.19 |
100.00 |
城镇密度(个/1000 平方公里) 6.34 |
14.32 |
15.95 |
15.50 |
3.31 |
0.87 |
5.95 |
说明:(1)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集镇;
-
根据 1992 年公安部统计资料和农业区划资料整理。
-
沿海、沿江河、沿路分布密集。江河是中国建制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既是这类城镇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源泉,又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的建制镇,在沿长江、珠江、淮河、黄河、京杭运河、海河、辽河、黑龙江等江河,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和沿路分布最密集。构成中国沿海、沿江城镇密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