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环境结构特征1.横断山系南部的尾端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营造了横断山系,它自西北走向东南,至西双
版纳一带进入尾端,地势由北而南呈阶梯状下降,境内海拔最高 2 429 米,
至中、老、缅三国交界处仅 457 米,垂直高度变化近 2 000 米。
古生代时这里是海洋的一部分,燕山造山运动海水后退成陆,后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又数度抬升并伴随断裂与褶皱,在漫长的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低中山、低山、丘陵和有侵蚀与沉积镶嵌的不同类型的山间盆地。怒山、无量山山脉自西北而东南至西双版纳境内呈帚状扩展,高度降低。澜沧江依此走向沿深大断裂带发育而成。5 亿年来澜沧江东西两侧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历史发育进程,即勐海隆起、景洪断裂、勐腊坳陷。地层出露也以澜沧江为界,大江以东主要分布着中生代侏罗—白垩系河湖相碎屑岩。勐腊古环境相对稳定,沉积有上古生代浅海相泥质碳酸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厚度有 2 300 多米。澜沧江以西大部分是燕山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及变质岩,属澜沧江群带,形成长 380 公里、宽 30 公里的澜沧江西南翼展布区。西双版纳西隆东坳的地质构造,使西部长期上升隆起,岩浆沿断裂带多次入侵,形成勐海花岗岩基,周围岩层变质,成矿作用活跃,且留有第四纪山岳冰川遗迹。
全州地貌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海拔 800~1300 米的低山区,占全州总面积的 65.3%,构成西双版纳地貌格局的主体。次为海拔 500~800 米的低丘区域,占全州的 19.4%。 1300~2 500 米的中山区占 10.6%。山间盆地与河
谷区,只占全州的 4.7%。全州 1 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 49 个,以勐遮-勐混
盆地最大,面积为 229 平方公里,其余皆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下,其中 10~99
平方公里的盆地共有 19 个,总面积 684.2 平方公里。
图 21.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