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总体布局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生产力布局有不少随机因素,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总体布局宜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T”型结构的结合部,在考虑区域开发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相一致。第二,充分发挥各市域原有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优势,处理好专业分工和综合发展的关系, 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搞好联合,以发挥全区的整体和综合优势。进一步打破行政条块界线的束缚,在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组合和优化配置中提高生产力水平。第三,改善工业和城镇布局,要兼顾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提高和新工业基地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布局,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加以引导与调整, 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空间导向,由国家宏观调控并通过政策予以鼓励、保护或限制。第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即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注意生产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际可行性之间的结合。

根据上述原则,考虑长江三角洲生产力总体布局仍以上海为经济中心, 依托区内的各大城市群体,和沿江、沿海和沿铁路三条走向辐射,进而推动乡镇工业的发展;对现有产业的基础设施,加以改造、提高、调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图 18.4)。

(l)上海——长江三角洲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太平洋西岸有影响的国际城市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和核心作用。今后除了继续发挥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辐射长江、服务全国,尽快实现作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市的产业调整,要通过产品换代加强第二产业,提高开发和创新能力,强化产业的示范带动以及转移功能,并由此促进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发展。

  1. 铁路沿线是生产力布局的主要(一级)轴线。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产业密集地带,这一轴线还有高速公路、312 国道、大运河,是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带,具有明显的工业集聚效益,又是本区产业布局展开的重点地带。沿这一轴线的各工业城市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宜加快进行现有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技术、智力密集型的深加工城市产业带。预计在沪宁、沪杭甬高速公路建成以后,更会加速这一产业带的集聚效应,并有可能形成新的地方性经济增长点。沪宁、沪杭甬之间的各大城市以及南通、泰州、扬州等市,是仅次于上海的二级经济中心,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较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领先发展。考虑到沪宁高速公路、未来高速铁路的兴起,沪宁一线的生产力布局集聚作用还会加强,对此应有足够的准备,应从区域一体化的目标早日进行全局性规划。

  2. 重视沿江产业带的发展。长江沿岸地区是本区的基础原材料、石油化工和能源工业基地,充分利用长江水运和沿江各主要港口的优势,建设运量大、耗水多、能耗高与原材料的现代工业,既可以大量利用国内资源,又可利用国外原料,逐步形成沿江城市工业带。目前,西段的南京、仪征、镇江一带已初具沿江产业带规模,发展了石化、化纤、建材和煤电等工业;东段的宝钢,以及浏河港、徐六泾等地的大型电厂,加上南通市的临江产业, 也将形成一个密集的临江产业带;中段的镇(江)扬(州)以东,分布着由

临江城市和港口组成的产业集结点,如高港、江阴、靖江、张家港等,这些集结点都带动着周围地区的发展。和西段比较而言,中段的产业分布,留有较大的发展余地,要早日做好规划,特别是加强岸线保护,合理开发。

  1. 沿海地带的建设。沿海地带主要指沿长江口至杭州湾两岸及宁波市的滨海地带和舟山市,是本区的又一个基础原材料、能源和港口基地。宁波港有条件建成上海和整个三角洲地区的深水外港、全国性远洋中转港和国际贸易港,应充分利用可建深水泊位的条件和对外贸易地理区位,选择优势显著、条件适宜的地点,建成石油化工、钢铁、电力以及远洋渔业基地,逐步形成临海港口城市与产业带。

图 18.4 长江三角洲生产力布局

  1. 发展区内的二级产业带。宁通一级公路和筹划中的宁通铁路线将构成二级产业带,主要由六合、扬州、泰州、海安等县市组成,形成以机电、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的产业群。自溧阳、宜兴、湖州至乍浦一线的建材、轻工、丝绸、农副产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开采业以及环保产业均有发展前景, 随着陆路交通和乍浦港的建设,有可能形成二级产业轴线。此外,通过引导可将分散的乡镇工业有计划地向工业园区和集镇集聚。目前已有一些地区依托原有城镇开辟工业小区,通过集聚,形成乡镇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后还应重视对农机、农药、农膜、化肥、饲料等工业的建设,增强本区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力总体布局呈点、线、面协调发展趋势。在原有各大中城市工业集聚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扩展,呈带状集聚。在条件好、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群,产业已从点的扩散, 发展到带的形成,再从带的延伸,发展至面的扩展(这种面的扩展又不是原有的遍地开花,而是农村工业化在一定范围内的集聚)。在铁路沿线经济发达、区位特别优越的地区,正在迅速形成巨大的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