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策

对于黄淮海地区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整治与保护相结合的对策。

  1. 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治理力度。环保投资是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物质保证。目前本区环保投资仅占 GDP 的 0.5%~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2%),为了缓解本区日渐加重的环境负荷,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建立环保基金等方式,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本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2000 年环保投资应占GDP 的 0.8%,2010 年提高到 1.2%,2020 年达 1.5%。

  2.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要根据本区的环境容量,分别制定不同行业、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标准,并落实到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申报和总量控制。为促进企业治理污染达到国家和地方的规定要求,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同时,要区别对待具有不同功能、不同

① 庄贵阳,黄渤海沿岸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环渤海经济瞭望,1997(4)。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的地区,在全省和全国通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北京、天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著名的国际城市和旅游城市, 对其环境质量应有更高的要求,并相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1.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由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是本区“三废”排放量最大、对环境污染最重的产业,因此,今后一方面要协调好轻重工业的结构,特别是控制重化工的过度膨胀趋势;另一方面, 配合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而污染较轻的汽车、机械、电子、服装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布局上,一是严禁在城市上风向及水源地附近新建“三废”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二是应有计划地将现有的重污染企业逐步向周围郊县迁移。对某些重污染的行业如造纸行业,可实行集中制浆、分散造纸,便于集中处理污染严重的黑液。三是对广大乡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和加快规模化、集团化的需要,在布局上应适当集中,便于提高对“三废”集中处理水平。四是要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化肥、小电镀、小水泥、小皮革厂及沿海拆船厂的发展,逐步实行关、停、并、转。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2.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1996 年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1. 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2. 天津市统计局编.天津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3. 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经济年鉴 1996 年卷(总第 12

    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4. 山东省统计局编.山东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5. 河南省统计局编.河南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6. 江苏省统计局编.江苏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7. 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8. 陆大道主编.中国环渤海地区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

  9. 赵令勋主编.中国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科学出版社,1992

  10. 毛汉英主编.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 毛汉英主编.淮海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96~2010

    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毛汉英主编.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与环境整治.气象出版社,1998

  3.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技咨询业协会.跨世纪的抉择——

    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地理学报,1995,50(1)

  5. 吴凯,谢明.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和粮食增产潜力.地理研

究,199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