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决策上的失误——交通投资比例偏低与运价过低
========================================
- 投资结构失调。表现为交通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比重偏低;与工业、能源工业投资之间的比例安排不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交通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初中期要大力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同时也必须大力发展运输业,一般运输投资都占总投资的 20%上下。如原苏联在 1928~1940 年间运输投资占总投资的 18.6%。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考察后提出的《中国与国际运输指标的研究报告》(1986 年)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运输业投资一般应占总投资的 20%~28%。如印度 1955~1980 年 25 年间运输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 18.8%。而我国从 1953 年至 1990 年交通运输与邮电投资仅占同期基建投资的 13.72%,其中运输业占 12.73%。各时期中比例最高的“三五”、“四五”期间(1966~1975 年)也只达到 14.5%和 15.8%,当时的运输建设又只集中于“三线”地区。而改革开放以后 80 年代交通投资仅占13.1%。十年间每年平均新增铁路营业里程只有350 公里,大大低于1953~ 1980 年每年平均新增 965 公里的水平。客货运输紧张的局面一直未能缓解。
而邮电通信业的投资从 1953 至 1990 年间,仅占全国基建投资的 0.99%,大大低于国际电信联盟建议的亚太地区不低于 2.5%的水平。80 年代初全国电话装机数还不及香港一地的数量,国内国外的信息交流极为不畅。应指出的是,90 年代以来发生了可喜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各方面对交通的认识有所提高,其投资比例也有所提高, “八五”期间(1991~1995 年)在基建投资中的比重,运输业占 15.9%,通信业占 2.5%,通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滞后, 欠账甚多,总体上仍处于滞后局面,远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交流的需要。表 7.10 为分时期交通投资、能源工业投资及其所占比例。
表 7.10 分时期交通、能源工业投资*
时期 |
投资额(亿元) |
占基建投资比重(%) |
||||||
---|---|---|---|---|---|---|---|---|
运输邮电 |
运输 |
邮电 |
能源工业 |
运输邮电 |
运输 |
邮电 |
能源工业 |
|
一五 |
90.15 |
85.37 |
4.78 |
73.01 |
15.3 |
14.5 |
0.8 |
12.4 |
二五 |
163.30 |
155.59 |
7.71 |
205.68 |
13.5 |
12.9 |
0.6 |
17.1 |
1963 ~ 1965 年 |
53.78 |
51.62 |
2.16 |
63.79 |
12.7 |
12.2 |
0.5 |
15.1 |
三五 |
150.01 |
143.11 |
6.90 |
155.07 |
15.4 |
14.5 |
0.9 |
15.9 |
四五 |
317.59 |
302.47 |
15.12 |
310.89 |
18.0 |
15.8 |
2.2 |
17.6 |
五五 |
302.45 |
284.37 |
18.07 |
489.90 |
12.9 |
11.5 |
1.4 |
20.9 |
六五 |
455.13 |
419.22 |
35.91 |
695.73 |
13.3 |
12.2 |
1.1 |
20.4 |
七五 |
956.38 |
867.28 |
89.10 |
2022.35 |
13.0 |
12.3 |
0.7 |
27.5 |
1953 ~ 1990 年 |
2488.79 |
2309.04 |
179.75 |
4017.42 |
13.72 |
12.72 |
0.99 |
22.2 |
八五 |
4637.22 |
3922.56 |
714.66 |
5756.10 |
18.9 |
15.9 |
2.9 |
23.4 |
* 表列数据引自 1991 与 1996 年《中国统计年鉴》。
第二,交通投资与工业投资比例失调。原苏联和印度在工业化过程中, 交通运输与工业投资比例基本协调,原苏联为 0.51∶1,印度为 0.47∶1。中国 1953~199O 年运输邮电业投资与工业投资的比例为 0.27∶1,其中运输投资与工业投资之比仅 0.25∶1。1952~1987 年工业固定资产增长 60.8 倍,而运输业固定资产只增长 13.6 倍。由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工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运输业能力和通信业能力严重不足。
第三,在安排能源工业投资时,未能相应安排交通运输投资,运输能力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能源生产特别是煤炭生产能力的增长。能源工业投资比重自“一五”至“四五”(1953~1975 年)平均为 16.3%,“五五”至“八五”
(1976~1995 年)提高到 24.5%,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未能相应增加交通运输的投资,加大了运输与能源工业的失调程度。运输业投资与能源工业投资之比从 1953~1975 年 0.91∶1 降为 1976~1995 年 0.61∶1。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一直占 75%左右,煤炭的产销过去基本可在大区内就近供应;80 年代以来,变为主要靠“三西”能源基地供应(以净调出计),煤炭运距不断延长,煤炭运输任务日益繁重,而煤炭供应紧张主要受制于干线和中转港口运输能力的不足,出现了消费区煤炭供应紧张,山西等产煤炭区积压待运,中间经销商乘机抬价的现象。
- 运输政策上的失当。中国长期实行低运价政策,严重背离了运输价值。据专门研究, 1950 年的铁路货运和客运价水平仅为 1935 年关内铁路的1/3 和 1/4,其它运输方式的运价水平也低于建国前。从 50 年代中期起运价就与物价脱钩,不随物价变化而相应调整,对比研究表明,到 80 年代中运价
水平实际低于 50 年中期水平。
由于低运价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后果。主要有:①运输部门的盈利水平低于工业部门,以 1986 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作对比,运输业仅为其 1/3。②据世界银行分析,中国的运费占商品价格的比重,比其它国家都低,不同货种仅为美国的 1/3 至 1/4。而低运价助长了不合理运输,使运输需求过度膨胀,加剧了运输紧张。我国创造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需的运输工作量大大高于发达国家。③铁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明显偏低,不利于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
80 年代末铁路客货价经国家批准大幅度提高,其它运输方式运价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于减轻铁路客运压力,缓解列车严重超员,合理分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运价比,运价与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客运服务水平,季节性运价浮动等还有不少问题,尚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出进一步的探索①。
第六节 交通发展与布局的若干问题
一、交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