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增长过程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新中国城市化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①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 年)。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 1949~1952 年的三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 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 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 7.5%。二是 1953~1957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 1500 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 1957 年,城
镇人口增加了 2 400 万,年均增长 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②超高速城市化阶段(1958~1960 年)。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 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市化过程,三年间新设城市 33 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③停滞时期(1961~1976 年)。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 1961~1965 年的经济调整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 1961 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 1961 年的 208 座下降到 1965 年的 171 座,同时期内的城市化水平也由 24.7%下降到 18.0%,出现了城市化的大回落。二是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 过分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靠山、隐蔽、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④城市化增长阶段
(1977~1983 年)。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 1979 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⑤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
(1984~1995 年)。1984 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 1960 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 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 300 个, 到 1996 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 666 个,平均每年增加 32 个。按第四次
人口普查口径,城市化水平也由 1984 年的 23.01%上升至 1993 年的 2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