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分布

中国现代市制源于清代,始置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曾于 1912 年颁布《市乡组织法》试图建立欧洲式的市镇制度。1921 年内务部又以“大总统敕令” 的形式颁布了《市自治制》,从国家意义上正式开创了中国的城市市建制, 并设立了南京、上海两个特别市,无锡、杭州、宁波、安庆、南昌、汉口、广州、梧州为普通市。自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现代城市蓬勃

发展。据资料统计,1949 年底全国有城市 136 个,到 1996 年增加到 666 个,

城市数量增加了 4.9 倍。

  1. 民国时期城市的发展。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原来的市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市定为地方行政区域,兼为自治团体,于 1928 年(民国 17 年)7 月,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从法律上确定了现代市制的依据。其后,市作为行政区划的一种建制,历经演变,沿袭至今。据资料记载,1928 年曾设北平(今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南京、青岛、汉口、广州 8 个特别市和苏州、杭州、蚌埠、芜湖、长沙等 17 个普通市。截至

1932 年底,全国设有北平、上海、南京、青岛四个院辖市和天津、杭州、济

南、汉口、广州、汕头、成都、贵阳、兰州 9 个省辖市。直到抗战胜利前夕

(1942 年),全国的建制市数量才恢复到 1928 年的水平,设有北平、天津、上海、南京、青岛、重庆 6 个院辖市和包头、连云、杭州、厦门、南昌、济南、武昌、汉口、长沙、广州、汕头、桂林、成都、自贡、贵阳、昆明、兰州 17 个省辖市。在抗战期间,全国设置城市共约 26 个。1945 年抗日战争胜

利和台湾省收复,全国设置城市数量猛增为 43 个。根据《中国之行政督察区》

资料,截止到 1948 年 4 月全国共有设市城市 67 个,其中直辖市 12 个,省辖

市 50 个,专署辖市 5 个。

  1. 建国后城市的发展过程。建国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已使历史遗存的原有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行政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强。首先,省会城市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省(包括自治区首府)便利用省级财政纷纷在省会及其周围发展钢铁、机械、农机、化工等工业部门,致使这类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次,地级市,从地理位置来说,一般多处在地区中心位置,具有与地区内各县(旗)交通方便的优势, 同时再借助于行政优势吸引投资较多的建设项目,也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职能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县级市,由于它们都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陆续兴办了“五小工业”(小水泥、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农机),因此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②矿工业、制造业新兴城市的发展。建国后,由于中国经济建设重点始终放在能源、原材料工业上,涌现了一大批矿工业新城市,成为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新设置的 514 个城市中,采矿(采伐)城市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煤

电城市 45 座,铁矿和有色金属采掘与加工城市 25 座,石油采掘、加工城市

14 座,林业采伐城市 8 座,水电开发城市 4 座。这些城市大多数(约占 60

%)都是在原为乡村或无居民点的情况下平地起家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今天的鸡西、大庆、伊春已进入大城市行列,乌海、双鸭山、淮北、枣庄、平顶山、合山、六盘水、铜川、马鞍山、攀枝花、牙克石、浑江、十堰等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与此同时,由于大型骨干项目的建设,一批加工工业城市也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在新设置的 514 个城市中,有轻纺食品工业城市 44

个,机械电子工业城市 22 个,化工城市 8 个,轻工业城市 19 个,建材与建

筑业为主的城市 7 个。如邯郸新型钢铁纺织基地,淄博煤炭冶金石化工业基地,齐齐哈尔、洛阳、十堰、咸阳、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景德镇、黄石、沙市、湘潭、沪州等加工工业城市,也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③新型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首先,随着现代交通路线的形成,调整了部分省人民政府驻地,如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天津、再迁石家庄,吉林省会由吉林迁至长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由张家口迁至呼和浩特, 黑龙江省会由齐齐哈尔迁至哈尔滨等。其次,东北沈阳、哈尔滨,华北北京、

天津,华东南京、徐州、上海,华中郑州、株洲、怀化、襄樊,华南广州、柳州,西南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铁路枢纽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三, 在青藏高原、新疆等边远地区,拉萨、格尔木、林芝、日喀则、喀什、库尔勒等公路枢纽城市(镇)也得到相应发展。第四,自 1950 年、1951 年畅通了北方航线,恢复了南方沿海航线,开辟了远洋航线以后,中国港口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其中具有深水泊位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黄浦、湛江、八所等 10 个港口,拥有万吨级泊位 150 多个。第五,在边境地区,结合各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陆续新建了二连浩特、图们、绥芬河、黑河、深圳、珠海、凭祥、畹町等口岸城市。④旅游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绚丽,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 1983 年

10 月先后设置了以火山地貌为特色的五大连池市,以革命纪念地为主的遵义、延安、井冈山等名城胜地,作为风景旅游后方基地的黄山、大庸等城市, 成为中国城市体系中第一批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⑤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化。建国 47 年来,中国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到 1996 年底,城市数已达 666

个,其中新设城市 514 座,几乎是老城市数的 3.5 倍。设市人口的数量自

1949~1993 年增长 6.2 倍, 1996 年非农业人口达 29 139.02 万人,城镇总人口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位居世界第三位。据统计,建国初全国大、中城市数仅占城市总数的 25%左右。此后,由于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原有大、中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又有一大批

图 8.1 中国城市增长(1949~1996)县改为小城市。从总体看,中国特大城市数量增加,但城市数和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变化不大;大城市数和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的比重经过上升过程后又逐渐下降;中、小城市数和人口近年来开始呈迅速增长趋势。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结构已从小城市发展期进入大城市发展期。⑥城市空间分布的演化。建国以来,中国在内地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从而大大改变了城市偏集东部地带的不平衡状态。据 1996 年资料统计,中国西部地带城市网密度比

1949 年增长 9.85 倍,中部地带增长 3.84 倍,而东部地带仅增长 3.19 倍。城市网密度递增迅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带的辽中南城市集聚区、京津唐城市集聚区、沪宁杭芜城市集聚区、珠江三角洲城市集聚区,密度增加日趋明显。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增长如图 8.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