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宁夏
第一节 回族自治区:中国的穆斯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省级自治区之一。位于西北区东部,黄河上中游。地小人少,面积 51 800 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 0.54%。1995 年末人口 512.4 万,占全国总人口 0.43%。其中回族占 33.7%,占全国回族总人口近 1/5,为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号称“中国的穆斯林省”。从自然地理环境看,处于东部季风区域与西北干旱区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的过渡性、多样性突出,高山、大河、沙漠、水田相互辉映,土地、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从经济地理特征看,处于西部经济地带, 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育层次较低、开放度较小、社会经济不够发达、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少数民族地区。区内北、中、南部在自然、经济、社会诸方面差异显著。辖银川、石嘴山 2 地级市,银南、固原 2 地区,3 县级市,15 县,6 县级区。首府银川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代宁夏一直是游牧的少数民族与农耕的汉族频繁活动、交汇融合之地。11 世纪初,党项族在此建立以兴庆府(今银川)为京都的大夏国,与宋、辽(金)鼎足而立近 200 年,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蒙古灭西夏后,随着蒙古西征军的东归,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各族人民相继移入,以驻军屯牧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学者、掌教、官吏身份在此定居。镇守唐兀(蒙古人对西夏的别称)的蒙古军队中,也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军士。以东来的回回人为主干,与当地一部分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融合,成为宁夏地区最早一批回族。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安插于灵武、固原一带,形成回族聚居区。清末回民起义失败后,陕西、甘肃和宁夏北部等地回民被强制迁移至同心、海原、西吉、固原、泾源等偏远贫瘠的丘陵山区,又将今银川市等地回民驱迁于吴忠、灵武等地开荒,奠定了今日宁夏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作为回族聚居地区,在宗教信仰、饮食服饰、婚丧习俗诸多方面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全自治区建有 2 000 多个清真寺。回民勤劳团结,农村回民农牧兼营,城镇回民善于经商。但从总体上看,宁夏文化相对落后。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低,管理和技术人才不足,山区回族妇女文盲率特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高居全国前列,制约了经济发展。近年实施“科教兴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提高素质,已收到初步成效。而充分发挥本区回族与国内外穆斯林之间传统联系的优势,未来有可能将银川等城市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伊斯兰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
第二节 天下黄河富宁夏:水土与能源的组合优势
宁夏境域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 1089~3556 米。南部黄土丘陵, 中部高原台地、山地和山间平原,六盘山和贺兰山耸峙于南北两端。
土地类型多样,适宜于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实有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灌溉耕地面积均占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单产低的坡耕地比重较大,宜农荒地资源多,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地处内陆,大部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陆性强烈,具有日照充足、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南凉北暖、南湿北干、气象灾害较多等特点。年平均气温 5~9℃,≥10℃积温 1900~3 500℃,无霜期 139~177 天,年降水量179~652 毫米。每年 7~9 月间,绿荫处处,气候宜人,是旅游观光的黄金季节,为我国内陆的避暑胜地。
天然草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大片草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市县,以荒漠草原、干草原为主。适应于当地草原环境的宁夏滩羊和中卫山羊,是中国特有的优质裘皮羊品种。全区包括灌木林地在内的森林覆盖率为 6.37%, 是全国少林省区之一,有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天然林区。已建立贺兰山、六盘山、沙坡头(沙漠生态)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云雾山(干平原)、罗山、青铜峡水库、白芨滩(灌木林)、沙湖(湿地)等自然保护区。
沉积矿产丰富而金属矿产稀缺,已发现各类矿产 50 多种,以能源和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多。煤炭探明保有储量300 多亿吨,远景资源量 2 000 多亿吨,分别居我国各省市区第 6 位和第 5 位。石油、天然气有一定储量。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量大质优。能源和非金属矿产多数分布于黄河沿岸地带,开发条件优越。
当地水资源总量 10.5 亿立方米,量少、质差,而且时空分布不均衡,人
均仅 205 立方米,居全国末位。但万里黄河穿越宁夏大地 397 公里,塑造了风光旖旎的宁夏平原,染绿了塞上千里沃野,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 90%以上。黄河干流入境平均年径流量 325 亿立方米,境内水能蕴藏量约 200 万千瓦。
目前国家分配给宁夏的黄河可用水量 40 亿立方米,河水矿化度低,含沙量不高,水质良好,开发利用方便。两千多年来,劳动人民引黄灌溉,在宁夏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建起了包括灌溉耕地 30 多万公顷的巨大人工绿洲。黄河
宁蒙段航道,在本世纪 50 年代之前,一直是西北对外运输的主要动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古老民谚将浩荡大河对宁夏这块黄土地的厚爱和赐福概括无遗。从古至今,宁夏经济无一不与黄河联系在一起,是宁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的自然基础。黄河水资源以及与之相联系组合的土地、光热、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宁夏的潜在资源优势,它们的大规模综合开发,是宁夏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
宁夏由于南北之间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形成分异显著的三个地理单元(见图 13.1):①比较发达的北部川区,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所属 6 区 5 县,银南地区所属吴忠、青铜峡、灵武、中卫、中宁 5 市县的平原灌区部分,面积占全区 26.3%,人口占 54.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04 人。②地广人稀的中部干旱风沙区,包括银南地区所属盐池、同心两县的台地、山区部分,面积占全区 41.5%,人口占 10.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5 人。③贫困的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包括固原地区所属
6 县,面积占全区 32.2%,人口占 35.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08 人(表
13.1)。
图 13.1 宁夏农业分区图
表 13.1 宁夏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1995 年)
地区 |
人口密度 (人) |
人均国内生人均工业产总值(元 产值 (元) |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产量 (公斤) |
人均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元) |
人均财政收入 (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
城镇化水 平 (%) |
|
---|---|---|---|---|---|---|---|---|
全区 |
90 |
3340 |
3890 |
546 |
1126 |
177 |
1037 |
25.3 |
银川市 |
256 |
6698 |
8829 |
1297 |
2746 |
273 |
1683 |
23.0 |
银川市区 |
427 |
8661 |
12910 |
1104 |
4047 |
388 |
1791 |
77.9 |
石嘴山市 |
148 |
4608 |
7137 |
972 |
168 |
145 |
1534 |
54.7 |
石嘴山市区 |
594 |
6510 |
11981 |
471 |
2370 |
208 |
96.6 |
|
银南地区 |
65 |
2996 |
3830 |
662 |
976 |
89 |
1213 |
18.9 |
吴忠市 |
290 |
3520 |
4072 |
749 |
2210 |
114 |
1334 |
29.4 |
青铜峡市 |
123 |
7071 |
13906 |
1234 |
955 |
177 |
1529 |
27.4 |
灵武市 |
66 |
3261 |
3172 |
859 |
752 |
92 |
1513 |
21.8 |
固原地区 |
108 |
724 |
329 |
181 |
310 |
19 |
553 |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