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化形式

中国目前正处于集中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数量加速发展。伴随着这一总的趋势,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郊区化现象。但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潜力大,城乡差别巨大,又实行了多年计划经济体制, 因此,郊区化推动力较弱,郊区化过程也相对缓和得多。

  1. 被动式郊区化。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在“严格控制大城市”方针的指导下,大城市外围建设了若干以工业为主导的卫星城镇。当时,企业的外迁都是依行政命令而行,一些没有发展用地或污染大的企业被责令从城区迁往郊区,一些新成立的机构和人员由于挤不进城区而先落脚郊区。现阶段土地有偿使用后,旧城改造时外迁的居民和企业常因无足够财力回迁原址。因此,中国郊区化带有明显的被动色彩。在中国,某些城市所以出现郊区化, 是因为近年来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土地价值规律的使用使一部分居住在城区的人口被迫向郊区迁移。加以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所需的居住区在郊区大规模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外向扩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这种中国城市的郊区扩展为“城市郊区化”,不如称其为“郊区城市化”现象。

  2. 居住郊区化略迟于工业郊区化。中国企业外迁早于人口外迁,这主要因为中国长期的生活配套设施没有同步跟上。很多职工由于不满意郊区的生活条件,如副食供应差,商业设施少,子女入学难等,不愿随企业搬出, 而是每日往返奔波。随着企业在郊区建起了大片宿舍,增添了一定的生活设施,部分职工才从城区搬到工作地。因此居民的郊区化略迟于工业区的郊区化。

  3. 圈层扩展式郊区化。在中国,首先,目前私人汽车拥有率很低,北京仅为每百户 2 辆,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缺乏捷运系统,不能满足长距离快速出行的要求。其次,由于低工资制度,城市居民住房仍以政府提供为主, 能够私人购房的居民仅属凤毛鳞角。据北京市调查,现在郊区别墅区购房户85%为公司,10%为海外华侨,仅 5%为城市居民。企业、居民都尽可能选择距城中心区最近点,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目前大城市郊区化的范围有限,仅在 10 公里左右,居民出行距离小于西方国家, 大部分市区居民的活动半径在城区和近郊区之内。这种扩展方式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也带来城市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大规模的郊区化还没有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