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布局,搞好商品农业基地建设

发展市场农业,必须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新格局。今后本区要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原有基础,在现有的商品粮、棉、油、菜及畜牧、林果、水产基地引入专业化生产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济,不断提高其商品率和商品的质量。同时, 要围绕规模经营、大宗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各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跨区域、开放式的农副产品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以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不断加快本区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布局的步伐。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1995 年,在黄淮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 19.1%,第二产业占 47.2%,第三产业占 33.7%。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低 1.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 1.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 2.7 个百分点。按照产业结构特点,本区已进入了加速工业化阶段。但是从各次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看, 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稳固,同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第二产业以传统行业为主,经济效益和带动整体经济的功能较差;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且以属于第一层次的商贸、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为主,同其区位优势很不协调。由此导致对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本区经济跨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对本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稳定地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和调整改造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消耗农业和商品农业基地。在确保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重点是调整部门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石油化工、汽车、机电仪一体化、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主导行业,调整改造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化工、轻工、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行业,着重提高其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第三产业要紧紧围绕对外开放和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在改造、充实、加强传统行业(商贸、交通、邮电通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建立高效、便捷、健全的社会服务系统。

纺织、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作为本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当前有限的市场空间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坚持高起点,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例如纺织工业要按照“压缩纱绽,提高织染,大力发展最终产品”的思路,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将优化存量、产业转移、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加工深度,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要扩大化纤、丝绸和各种混纺织物的生产能力,使服装行业向高档化、时装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煤炭化工、精细化工、海洋化工和橡胶加工为今后发展方向。其中农用化工以发展规模经济、主攻产品质量、增加新产品品种、综合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医药工业及系列精细化工产品。钢铁工业在搞好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各厂的特色,形成拳头系列产品。如首钢以生产板材、线材、螺纹钢、型材为主,济钢以生产中板为主,莱钢以型钢为主等等。食品工业要适应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档次,创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四大系列产品,即:以啤酒、优质低度白酒和果酒为主的酒类系列产品;以果菜原汁、矿泉水为主的饮料系列产品;融营养与医疗为一体的保健系列产品;具有省时、质优、小包装的方便系列食品。建材工业以扩大高中档产品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节能降耗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高档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等。

三、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经济的开放度,不仅是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外开放步伐的快慢和开放程度的差异。 1979~1995 年,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2 219.4 亿美元,其中广东、福建两省占 29.6%, 而黄淮海地区仅占 12.9%。在黄淮海地区内部,位置偏南的山东省又占全区17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的 40%。

在影响地区对外开放的诸因素中,投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环境常包括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其中投资“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配套程度。

如前所述,黄淮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其中突出地反映在交通、电力和水利建设滞后等方面。为此,在今后的 10~20 年中,应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其中交通建设的重点是铁路改造、港口扩建、高等级公路建设,并有重点地发展高速交通系统;电力建设的重点是利用晋陕蒙三条输煤通道经过本区的有利条件和区内的资源优势,继续扩建和新建一批大型坑口、路口及港口电厂,完善输变电设施及优化网架结构,实现华北、山东、华东和华中四大电网联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提高黄河、淮河、海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标准,分别达到 50

年和 100 年一遇。同时,还要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

投资“软环境”主要包括投资的政策法规、经营环境、管理与服务水平、

社会安全稳定保障、市场条件、劳动条件、劳动力素质、历史文化传统等非物质形态因素,它与投资“硬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大多数国内外投资者来讲,往往将投资“软环境”作为第一位因素考虑。为此,各省市都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投资管理权限、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投资保障与服务体系,以规范、灵活、便捷、高效的服务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四、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少数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京津唐地区和胶东半岛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根据 90 年代初计算,前者平水年水

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枯水年(P=75%)缺水 20 多亿立方米;后者平水年和枯

水年分别缺水 22 亿立方米和 26 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短缺,地下水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并在沿海地区引发海水入侵。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地下水漏斗区从 1980 年的 3 000 多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 1989

年的 16 868 平方公里。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缺水将更加严重。据预测,到 2000 年京津唐地区平水年缺水 19 亿立方

米,枯水年缺水达 38 亿立方米;胶东半岛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缺水 36 亿立

方米和 40 亿立方米。由此可见,水资源紧缺将成为黄淮海地区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解决黄淮海地区严重缺水的途径,一方面要依靠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积极“开源”,争取在下世纪初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时要继续建设“南水北调”东线至山东工程。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大力“节流”,将发展节水产业、推广节水技术和建立节水型经济社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

为此,一是要稳定农业种植结构,不宜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大力推广节水农业。二是继续抓好重工业和城市节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逐步实行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分质供应。三是努力兴修中小型水利工程,拦蓄地表水,如丘陵山区的塘、坝、小水库,平原地区的平原水库等。四是扩大海水资源的利用,将大量耗用冷却水的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企业尽可能建到海边,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如日本大型火电厂的冷却水几乎全部利用海水,钢铁和化工行业用水量中海水所占比重超过 1/3。

五、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