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人口占世界 22%,而耕地占世界 7%,是人口大国而相对来说耕地偏少。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人口则逐年增加,于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剧。

表 4.2 建国以来人口和耕地、粮食比例变化*

年 份

总人口(万人)

人均耕地(亩)

人均粮食(公斤)

1949

45 559

2.71

209

1952

57 482

2.82

282

1958

64 653

2.44

306

1965

72 538

2.14

272

1978

92 420

1.54

319

1987

118 500

1.33

358

1994

119 850

1.19

379

* 张世贤:三张图表说喜忧,《中国农村》,1995 年 5 期。

中国从 70 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收效显著,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增加 1200~1500 万人。自 1987 年颁布《土地管理法》以来,耕地减少略有缓和,但每年断续减少几百万亩的趋势仍难以逆转。展望远景,人口与耕地平衡问题将更趋严重。

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根据农垦部 80 年代资料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历次边远地区综合考察报告汇总情况,开发条件较好、质量又较高的宜农荒地将近 5 000 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开发

条件有一定限制而质量中等的宜农荒地约 1.2 亿亩;尚有数量较多但质量较次的宜农荒地,则因分布偏僻开发不便,或者开发条件困难,一时难以利用。还有一些分布在农牧交错区或农林交错区,如果妄加开垦将破坏牧用草场或林用坡地,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由此可见,我国实际宜耕荒地充其量不过 2

亿亩,按开垦系数 0.5 计算,开垦净得耕地不过 1 亿亩,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而且开拓新耕地,将受到资金投入、技术可行性和荒地资源本身特征等等的限制,开发进度也不可能很快,难以及时适应需求。

目前全国已有 1/3 的省区人均耕地不及 1 亩,东南部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省市人均耕地不及 0.6 亩。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要

满足一个人的生存,至少要有 0.8 亩耕地来生产粮食。低于此数即不能安全

保证粮食供应。而中国已有 666 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 0.8 亩警戒线,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各省。东南部粮食不足要依靠华北和东北的支援,过去南粮北调的形势,现已倒转为北粮南调。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人地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它一方面直接和土地资源所能供应的食物总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人口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相联系。一般而论,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土地的质量和肥力、播种面积和复种指数、作物结构与品种、耕作技术与管理、科技的应用、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等。据一般估计,到 2000 年时,中国人口将接

近 13 亿,如人均粮食消费 400 公斤,共需粮食 5 200 亿公斤,大致可以平衡。

全国土地的最大人口承载量在 15~16 亿人。如果到 21 世纪中叶人口达到 16

亿,加上预计届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年消费可能提高到 450 公

斤,则共需粮食 7 200 亿公斤。由 2000 年的 5 200 亿公斤提高到 2050 年

的 7 200 亿公斤,平均年需增产 44 亿公斤,任务艰巨。如影响粮食增产的各种有关因素中稍有变化或失误,势必造成粮食缺口,前景不容乐观。为此必须千方百计更好利用土地增产粮食,同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五、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