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本区山丘广布,地势起伏较大,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大量山坡地被开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并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区的垦殖指数,在 50 年代初期分别只有 20%~ 30%和 4%~5%,而 70 年代则已分别达到 40%~50%和 20%以上。与此相伴随, 森林覆盖率则迅速下降。如渠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50 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分别为 23%和 19.3%,60 年代中期就下降到 10%左右,直到 80 年代后期情况才有所好转,但还远未恢复到原有水平。因此,上述地区土壤侵蚀比较严重。据初步推算,本区的土壤侵蚀面积可占总土地面积的 52%,平均侵蚀模数为 2

309 吨/(平方公里·年),其中盆中丘陵大部分县属中度和强度侵蚀区,侵

蚀模数可达 3 700 吨/(平方公里·年),有的更高达 6 200 吨/(平方公里·年),成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泥沙来源。

与缺乏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涵养有关,本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大。较大的洪灾从 50 年代的 4 次增加到 60 年代的 7 次、70 年代的 8 次,80

年代头三年则年年发生,而且 1981 年的特大洪灾席卷了整个盆地。干旱的威胁面亦广,盆地中西部的春夏旱和盆地东部的伏旱,其中心地带的发生频率都在 60%~70%,涉及范围可达数十个县。如 1990 年盆地东南部 80 多个县市发生伏旱连秋旱,仅黔江地区就造成 80%的溪、河、泉水断流,160 万人饮水困难,220 多万亩作物受害。此外,盆周山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害也不浅,如广元附近的宝成铁路,每年雨季几乎都会因滑坡、崩塌而断道, 最严重的一次曾中断行车达两个月之久,造成巨大的直接与间接损失。

本区人口众多,工业集中,“三废”排放量大,单位面积上的污染负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里地形封闭,大气排放物不易扩散,加之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 70%以上,而煤质又属本地高硫煤,因此大气烟尘污染和

二氧化硫污染都很严重。据 1987 年 16 个城市的大气监测资料表明,大气中

悬浮微粒日平均浓度值为 610 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的 1.33 倍;大气中二氧化硫日均值为 220 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0.47 倍;酸雨范围几乎遍及整个盆地,降水 PH 值平均为 4.3,酸雨频率达 55.5%,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同时,本区江河水质污染也较严重,主要河流中沱江已被中度污染,嘉陵江、岷江被轻度污染,而成都的三河、青白江、毗河及自贡的釜溪河、南充的西河、绵阳的昌安河等小河流则已被严重污染。尤其在枯水期,水质污染加剧,使有限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可利用范围进一步缩小,一些城市也因此而出现季节性用水紧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