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资源概况
河西走廊地区的大地构造大体可分为三个单元:①南部的祁连山褶皱和阿尔金山断块;②北部的阿拉善台块和北山(马鬃山)断块带;③中部的河西走廊坳陷,祁连山横亘在河西地区的南部,东起乌鞘岭西止当金山口,长约 800 公里,山势东高西低,海拔一般在 3 000~3 5000 米,大雪山最高为
- 564 米。祁连山区降水较多,一般年降水量为 200~800 毫米,冰川发育, 形成地表径流,是河西地区大小 50 余条内陆河的发源地,每年能向干旱的走廊平原区输送 70.1 亿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成为山前平原绿洲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北部是走廊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平原,走廊北山是龙首山、合黎山与马鬃山的统称,系长期剥蚀的中低山和残山,海拔一般不超过 2 500 米, 大部分地区降水不足 150 毫米,很难形成地表径流。河西走廊平原位于祁连
① 不包括柴达木盆地的苏干湖流域。
山和走廊北山之间,是一宽度为数公里至百余公里不等的狭长平原,东起古浪峡口,西至甘新交界处,全长千余公里,海拔 1000~2 6000 米。区内的大黄山和黑山两座低山把走廊平原分成三个相互独立的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亦即走廊东段、走廊中段和走廊西段。
河西走廊地区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有一定数量的水资源,适于发展灌溉农业;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占优势地位;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开发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