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西藏自治区占主导地位

“一江两河”地区作为藏民族的发祥地,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延续和加强。1950 年和平解放后,尤其是 1959 年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方式逐步进入到西藏。如在经济活动中,现代经济的技术、装备和人才被引入到西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横向中断型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一种历史性的混合,但对西藏原有落后封闭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些变化发生最为显著的区域就是“一江两河”地区。1994 年,“一江两河”地区 GDP 总量达到 25 亿元以上,是 1959

年的数十倍,占西藏自治区 GDP 总数的 55.6%,人均近 3 000 元,为西藏平均水平的 15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76.8%。

在物质生产部门中,“原有“二牛抬杠”和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被机械化的拖拉机牵引耕作、新型的水利灌溉设施、温室大棚蔬菜生产、舍饲畜牧业、农产品商品化逐步增长所替代;现代工业进入到高原,大都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内,如水电、火电、地热发电业、机械修造业、皮革加工业、食品制造和加工业、印刷业、塑料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飞机、管道运输在此蓬勃发展; 一座座现代化的办公楼、商场、影视歌厅、电视台、居民住宅在这里的城镇和乡村耸立起来;年久失修的宗教寺庙,也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在保持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得以修缮,如区内布达拉宫的全面维修,山南桑耶寺的重建,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扩建等,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了正确的贯彻执行。

在非物质生产部门,以藏族为主的居民生活得到充分体现: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一律实行免费医疗,由政府包干;以拉萨为主的各种民间市场在国营大商业的带动下蓬勃发展;城镇居民的电视普及率达到80%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等等,无一不反映这种深刻的历史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