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潜力大
首先可在土地利用上挖掘潜力。如前述全国耕地平均复种指数如从 155%
提高到 160%,相当于扩种 1 亿亩,可增产粮食 0.24 亿吨;有选择地开垦后
备耕地资源 1 亿亩,又可增产 0.24 亿吨;全国有中低产田 14 亿亩,如在 2000
年前能改造 4 亿亩,每亩以增产 200 公斤计,则可增产 0.8 亿吨。
其次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存在很大潜力。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还低于一些讲究科学种田的高产国家。如 80
年代中期,世界谷物平均亩产 170 公斤,中国 259 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远低于一些高产国家。如荷兰最高达 462 公斤,比利时、英国、日本 400 公斤上下,法国、韩国、德国 350~380 公斤,美国 308 公斤。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粮食单产水平相当悬殊。最高的如太湖流域水田亩产可达 1000 公斤,
而最低的如内蒙古西部受风沙侵袭的旱地,亩产不及 50 公斤。通过治水改土、科学施肥、推广良种等措施,可以缩小低产与中产以及中产与高产田之间的单产水平差距。自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玉米增 7~8 倍(1992 年平均亩产达 261 公斤),小麦增 4~5 倍(1992 年亩产 235 公斤)。中国同样可以创造条件发掘这方面的潜力。如 1994 年,
世界水稻平均亩产 236 公斤,最高单产(澳大利亚)达 556 公斤,中国为 358
公斤;小麦世界平均亩产 167 公斤,最高(荷兰)达 599 公斤,中国为 230
公斤;玉米世界平均亩产 246 公斤,最高(荷兰)达 1667 公斤,中国为 311 公斤。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提高作物单产仍有较大潜力。
集中力量建设大规模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商品粮供应。从全国着眼,重点抓好耕地集中连片、生产条件好、基础扎实、潜力大、粮食生产商品率高的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平原;东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华北黄淮海平原,共 8 大片以商品粮为
主的全国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承担粮食生产的重头任务,确保生产 1 万
亿斤商品粮的实现,作为国家调节粮食平衡的基础。这 8 大基地集中了全国28.5%的耕地,生产全国 33%的粮食,净商品率平均达 28%。这 8 大基地所生产的棉花、油料和肉类也各占全国产量的 1/3 左右,可见其重要,国家要给予特别支持,使之巩固、提高。保持以南方为主的水稻面积 4.9 亿亩,以北
方为主的小麦面积 4.6 亿亩,以东部和中部山丘地带为主的玉米面积 3.2 亿亩;设法扭转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粮食减产的局面。
提倡节约用粮,减少粮食的浪费和损失也有很大潜力。例如全国每年酿酒用粮已超过 250 亿公斤,要减少或控制烈性白酒生产,减少白酒在酒类生产消费中的比重,以发展果酒来补充替代。再如粮食每年在收割、运输、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竟达 225 亿公斤之多,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将各环
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至少可节约 100 亿公斤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