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开发橡胶种植业
20 世纪 40 年代旅泰华侨钱仿周,率先将巴西三叶橡胶从东南亚引种景洪和橄榄坝试种获得成功。1950 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封锁,国家决定在广东、广西、云南发展天然橡胶生产,林业部与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进行橡胶宜林地选择和引种。从 1956 年开始先后建立了景洪、曼勉、南联山(1956 年)、橄榄坝、勐养(1957 年)勐腊、打洛、广龙、东风、大勐龙(1958 年)、勐仑、勐醒、勐远、勐捧、勐润(1959 年),共 15 个大型国营橡胶农场(后来改组为 11 个国营农场),
从部队接受一批转业人员,由湖南迎来 2.5 万支边青年,形成一支农垦队伍,
大规模发展橡胶种植业。到 90 年代初,形成有 10 个县级国营农场、64 个分
场、职工 7.5 万人、总人口 14 万人的国营农场群。
三叶橡胶原产巴西,适于高温高湿静风环境,传统观点认为是在赤道带方可种植,把它引种到北纬 22°左右的西双版纳有很大风险性。经过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确认,全州宜胶资源 193 万亩,其中一等宜胶
地 65 万亩,二等宜胶地 86 万亩,三等宜胶地 42 万亩。宜胶区的年平均温度在 21℃以上,最低温度不低于 5℃,年降水量在 1500 毫米以上。 40 年来, 通过选择优越的地貌环境,引种、培育,推广抗寒、高产的优良品系,总结出一整套高产、优质栽培与割胶技术,不仅在橡胶栽培史上创造了奇迹,突破了“植胶禁区”,而且创造了大面积干胶单产世界纪录,每公顷年产突破
1.5 吨。截至 1995 年,全州橡胶种植面积达到 9.8 万公顷,大部分进入开割期,年产干胶 10.5 万吨,形成我国国营与民营橡胶种植并举、总规模仅次于海南岛的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