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现状与其调整发展

长江三角洲第一产业占 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 5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 3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2 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但本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与全国有所不同,主要是金融、房地产等发展较快。社会劳动者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为 30∶45∶25,产业结构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还需要继续调整。

由于区内各地原有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程度和覆盖面不同,区内各市产业结构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镇江、宁波、绍兴、舟山等市产业结构处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发展阶段。其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扬州、南通、嘉兴、湖州等市的产业结构处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长江三角洲部分发达城市已从以原材料工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业阶段,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化;也有部分城市试图越过原材料工业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加工组装工业。与此同时, 轻纺工业的地位仍显得重要,它既是保障国内、区内的供应和获取利税、提

供建设资金的重要产业,又是扩大出口创汇、提高出口能力的主要支柱产业, 但也面临市场竞争和调整问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下降,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主要农产品、食品的供应和轻纺工业原材料的提供等情况的好坏,对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都将起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1. 农业基础好,集约化水平高。长江三角洲耕地 3 327 万公顷,占全国 3.62%,复种指数达 206%,比全国平均数高 50%;年产粮食 2 738 万吨, 占全国 5.9%;油料 141 万吨,占全国 6.3%;棉花 27 万吨,占全国 5.6%;肉类总产 291.8 万吨,占全国 8.5%;水产品 325 万吨,占全国 12.9%;桑蚕茧

21.6 万吨,占全国 27.0%;茶叶 8.61 万吨,占全国 14.6%等。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30%~50%,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农业为区内提供了丰富的粮油副食品,人均粮食 372 公斤、油料 19.l 公斤、肉类 40 公斤、蛋 13 公斤、水产品 29 公斤,以上人均占有量也多高于或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 48%,林业占 2%,畜牧业占 28%,副业占 8%,渔业占 14%,养殖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高比重。农业与土地利用正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换,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本区人多地少,种植业历来以粮油生产为主,粮食作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73%,经济作物(以油料、棉花为主)占 17%,蔬菜等其他作物占 10%, 全区粮油作物比重高达 84%。本区农业一向有精耕细作传统,近年来,机械化水平提高,人力作业减少,物化劳动投入增加,农业仍然保持高产水平。但农田面积下降,成为粮食、部分经济作物产量徘徊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

  1. 工业规模大,行业多,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1995 年工业总产值 19 017.7 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20.7%,轻重工业产值比为 5l∶49。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有很好的基础,工业行业结构的比重次序为:纺织、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这十大行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5%左右,前七个行业中乡及乡以上产值都超过 300 亿元,尤其是纺织行业超过 1000 亿元,机械工业达到

700 多亿。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如化纤工业占全国 47.6%, 纺织工业占 36.2%,电子占 33.2%,金属制品占 29.26%,电气占 29%,服装占28.7%,化学工业占 24.8%,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 21%等。因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轻纺、机电、化纤生产基地,重要的钢铁、石化、轿车和轻型汽车生产基地。

长江三角洲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同时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发展三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并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有的已成为我国重要基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础虽然总体上较好,但是工业生产水平和工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和南京市重化工发展已有相当规模,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的比重逐年缩小,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一体化发展较快;而杭

(州)嘉(兴)湖(州)和苏北(南)通扬(州)地区的工业结构仍以轻纺和食品为主,两者的比重高达 30%~50%。

  1.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发展速度显著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与第二产业相比总体水平不高。但自90 年代起,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递增幅度,在部分城市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本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是商业流通部门, 大部分城市流通部门占 2/3 以上。省会与首位城市,如上海市交通、邮电、商业、物资供销、仓储等流通部门占 49%,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高达 38%, 文化教育等为提高人口素质服务的部门达到 10%。南京市和杭州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近几年来,上海为重建远东金融中心,做了很大努力,开始收到效果。其它大中城市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信息等行业以及科教、文化等事业也有显著发展。